“鲜果超市”遍地开花难持久
上周五,家住石景山鲁谷南路的尹小姐在家附近的鲜果超市细心挑选,买了一盒龙眼、两斤草莓。这家店里的水果新鲜,价格也比旁边的超市要便宜,尹小姐每周总要光顾两次,比旁边超市里的水果区强多了。记者发现,北京街头巷尾的“鲜果超市”遍地开花,同一条街上开着两三家水果店的情形很常见。大超市里的水果专区,往往会被这种扎根社区的“鲜果超市”抢了生意。
超市水果区遭遇竞争者
上周五下班高峰时段,位于鲁谷南路上的某综合超市涌进了不少下班的居民,主食、副食成了热门商品。不过,店里的水果区却是冷冷清清。除了菠萝、鸭梨、西瓜等品种以外,超市货柜上的大部分水果都分装在白色塑料盒里,用保鲜膜裹着。盒装草莓紧紧挤压在一起,靠近盒边的地方已经有点烂了。龙眼的质量也是良莠不齐:拿起两盒仔细看,放在盒子下面一层的果子已经明显发黑。
和超市水果区冷清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附近一家“鲜果超市”人气正旺。店里大部分水果是散装的,整齐摆在货柜上。见到有顾客进来,穿着整齐围裙的销售人员会满面笑容地邀请顾客“先尝后买,随便挑选”,并且主动介绍这些水果的进货时间和口感。
记者还比较了一下两家店的价格,鲜果店的价格总体上便宜一些。例如,超市的龙眼每斤17.8元,香梨每斤9.98元,而这两样水果在鲜果店分别为每斤17元和每斤7.5元,其中鲜果店的龙眼还标着“泰国进口”。
“鲜果超市”开张易生存难
受限于购物环境、品种数量和保鲜条件,传统的水果摊已经很难满足北京人对吃水果的要求,店面精致、果香迷人、品种丰富的鲜果超市吸引了许多顾客,也加速了传统水果摊、“夫妻店”的转型。但水果零售经营有着双面性:虽然毛利率高达30%至50%左右;但水果易坏损耗多,部分种类还需要冷藏甚至冷冻储存,又直接拉高了成本。再加上白领上班族等主要目标顾客对品种、品质、店面环境等的高要求,京城鲜果超市老板们不得不面对“开张易生存难”的现状,“开三家关两家”的情况时有发生。
在潘家园东路上有个新开张的小型连锁超市,它的前身就是一家开了挺久的“鲜果超市”。两年的时间里,这个店易主三次,最后还是没熬住。一方面,附近卖水果的特别多,竞争实在激烈;另一方面,因为扎根在老社区,价格贵利润高的进口水果卖不动,苹果、鸭梨这样的“大路果”利润不足以支撑经营成本。
“面积不大的门脸房,租一年就得几十万,这还不算装修的钱;请三四个销售员,每月薪水支出过万;水果种类要丰富,还得天天打折,因为卖不出去烂掉就会赔得很惨。每天一开门就要几百上千的费用。”在劲松桥附近经营一家水果小摊的邱先生说,他曾经盘算过要开个“鲜果超市”,算算账还是放弃了。
此外,随着物流业发展,生鲜电商成了许多年轻人采购水果的主要方式。“产地直采+全程冷链+送货上门”的模式,无论在水果质量还是便捷程度上都比传统“店商”更有优势。如何应对这些新的竞争对手,“鲜果超市”要生存还得拿出更多本领来。
鲜果店也正经历关门潮
著名营销专家、北京志起未来营销咨询集团董事长李志起认为,与普通超市相比,鲜果店有四个优势:水果种类丰富,可选性较多;上货周期短,水果更新鲜;店内人手较多,服务更细致;挑选水果时更简单便捷,节约了逛超市和排队结账的时间。
李志起还透露,因为看好这一营销方式,目前已经有不少企业资金流入水果店,为这一行业可能带来的丰厚回报 “下注”。这也是专门的水果超市在城内遍地开花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过,如一夜春风般出现在大街小巷的鲜果店,也有不少经历着关门潮。李志起分析认为,由于这类鲜果店的主流消费人群是白领等上班族,所以会在规模、装修、服务等方面不断升级,随着竞争对手的增多,一些小规模、传统的夫妻水果店就有可能面临经营困难。“除了这一点以外,鲜果店还应当在未来重视供货源头的问题,农场直供是减少成本、增加效率的好办法。”
殷呈悦 窦媛媛 J241 J202
郑重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京报网网:XXX(署名)”,除与京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5202099联系;本网刊登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