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为保护区改道应成为建设常态

05.04.2016  11:04

  

          去年的全国两会上,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得知吉林境内存有27只野生东北虎后说,这是好现象,关键是要遵循自然规律,把工作做扎实。又是一年两会时,有关保护东北虎的内容,已体现在了“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虎、豹、大熊猫、朱鹮等濒危珍稀野生动物的抢救性保护,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为保护濒危珍稀野生动物,吉林不惜“血本”。比如去年,珲春投资200多亿元建设的“两高”:珲春至东宁的高速公路大致与S201省道并行,发改委已立项;珲春至俄罗斯海参崴的高铁则穿过保护区,即将签字。但之后,吉林省决定取消原定的高速公路建设,而高铁则改道而行。
  
  野生动物的珍贵,在于它对人类所产生的价值。濒危珍稀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无疑尤其脆弱,很大程度上,野生动物正是因此而濒危。显然,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其实就是保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最珍贵的自然净土。说到底,也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毕竟,人类只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人不能超自然而生存,动物对于人类有着生存需要的意义。
  
  这其实不过是常识,但面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如何寻求发展和保护之间的平衡,又谈何容易。急功近利之下,饮鸩止渴式的自杀式发展屡见不鲜,因此当然也就没有濒危珍稀野生动物的位置。许多地方,尽管也设置了保护区,但一旦与重大建设项目有冲突,保护区往往形同虚设,建设项目的长驱直入被视作理所当然。
  
  这让人想起了俄罗斯远东输油管道曾经一波三折,其中固然有国际政治角力的因素,但对保护贝加尔湖的慎重,也确实让人印象深刻。即使在俄罗斯联邦生态、技术与核监察局批准了专家评估委员会的鉴定书后,当时的俄总统普京仍建议将管道在贝加尔湖地区的走向北移,使其与贝加尔湖北端的距离从设计的800米提高到40公里。这当中凸显出的显然是对生态环境的敬畏与珍视。
  
  保护濒危珍稀野生动物,与经济的发展,其实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实际上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保护濒危珍稀野生动物,构建友好的生态环境,必然要求调整生产结构、合理配置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因此,对于保护野生东北虎,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赋予的意义是“东北虎、豹将成为吉林绿色转型的魂。”按吉林省制定的发展战略,东部是绿色转型,而保护东北虎,正是绿色转型的“抓手”。
  
  其实,诸如高铁为东北虎保护区改道,也是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的应有之义。因此不惜牺牲巨大的经济利益,这固然体现了生态环保的观念,更是法治的观念。当不少地方保护区名存实亡,濒危珍稀野生动物乃至生态环境依然缺乏有效保护时,珲春高铁的改道、高速公路的干脆取消,不仅具有标本意义,更应成为建设常态。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