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郝立新:当代中国的新发展观

13.01.2016  22:28

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解读中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下的重要使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进程中,发展的问题和发展的理论始终贯穿其中。《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光辉文献,它全面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科学分析国内外发展环境的重大变化,精辟阐述了新的发展理念,即提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

五大发展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是什么关系?这种新的发展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居于什么地位?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它究竟“”在哪里?本文试图从新发展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新发展观蕴含的新元素两个方面进行解读。

当代中国的新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突出地表现在它秉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力求凝练时代精神,回应时代问题,把握时代走向。如何实现社会与人的科学发展及全面进步,是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时代问题。全球范围内两种基本社会制度并存及发展,科学技术革命和全球化浪潮的兴起与深入发展,世界上各国在现代化运动中竞争激烈,东方社会经济文化较落后国家的跨越式发展等等,成为时代走向的基本特征。在这种情势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承担起这样的历史使命,即寻求和构建适应时代新发展的民族思维和社会发展观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指导性的基本理念或哲学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创造性地运用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唯物史观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发展理论,它从宏观层面上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揭示了社会的本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围绕当代社会特别是中国社会发展实践中的问题,对唯物史观作了进一步的现实延伸和理论拓展,创立了既有中国特色又有世界意义、既反映社会发展普遍规律又揭示中国社会发展特殊规律、既有哲学方法论的高度又有实践操作性的社会发展理论。它立足中国实际,聚焦中国问题,以唯物史观之“”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之“”,深刻地阐释并科学地回答了中国发展道路和社会发展规律等重大历史性问题。从本质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种植根于中国土壤、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理论。

1.创造性地运用唯物史观来分析和解决中国发展问题

唯物史观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在改革开放之初期,中国面临是否要遵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本路线的重大选择。要从理论上阐明这一问题,必须首先明确中国社会的性质或基本国情。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创造性地运用唯物史观的社会形态理论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等原理,分析当代中国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创立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进而论证了党的基本路线的现实依据。当改革开放进程日益深入、经济发展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后,面对如何实现社会的整体发展、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时代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依据唯物史观关于经济、政治和文化辩证关系原理和人的发展等理论,从执政党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明确提出了执政党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加强政治文明建设,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是建立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等重要命题和思想。科学发展观立足世界,放眼全球,总结了人类特别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吸收社会历史认识的优秀成果,针对新时期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各种复杂矛盾,提出了以人为本,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提出的治国理政思想,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了对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认识,特别是最近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更加体现出一种发展理论的自觉。

2.创造性地总结并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充满历史辩证法的社会发展理念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过程中,先后提出过“发展是硬道理”“一国两制”“两手抓、两手硬”“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统筹协调”等论断,这些既深刻又生动的发展理念,不仅融汇了东西方哲学智慧,而且充分体现了时代性、民族性、大众性的特点,并被社会和群众广泛熟知和接受。把艰深抽象的理论转换成通俗易懂的表达,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上述发展理念貌似简单,实则深刻。“发展是硬道理”生动而又深刻地表达了物质生产方式或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基础的思想;“一国两制”言简意赅地反映了中国国情的复杂性和社会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两手抓”反映了经济与政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公平与效率、稳定与发展的矛盾及其双方的辩证统一关系。“以人为本”既批判地吸收了中国传统哲学“贵民”思想和西方哲学“人本”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又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群众史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人们常说的“中国道路”不仅体现了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实践,而且体现了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理念。这些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

3.深刻地反映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社会发展特征

在对社会发展的认识中,历来存在一个弊端,就是要么只看到社会发展的物质因素、客观规律而忽视社会中的人的需要、人的目的,只强调社会发展的科学因素而忽视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取向;要么相反,用人的目的、需求来否认客观规律,用价值因素来否认科学因素。唯物史观主张社会发展中科学与价值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它主张辩证决定性原则,强调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科学纬度;另一方面,它主张社会发展中存在人们的需求或价值取向,强调社会的主体性和价值纬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秉承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总结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结合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发展中的科学与价值的内在矛盾和双重特征,揭示了社会实践发展的规律性和价值取向的辩证关系,从而为纠正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的偏差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引。重视社会发展中的科学因素和价值因素统一、科学向度和人文向度的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得到集中、突出的体现。例如,科学发展观主张社会的科学发展,一方面把以人为本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强调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主张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强调了主观能动性、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既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强调变革发展、普遍联系的观点,又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观点,还体现了群众史观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观点。

五大发展理念究竟“”在哪里

五大发展理念具有五个突出特点,同时也是它的“”之所在。

其一,凸显了战略意识。五大发展理念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是直接相联的。前者是后者的具体体现,前者揭示了后者的实现路径,前者是通向全面推进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的行动理念,也是实现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等重大战略举措的行动指引和价值导向。创新发展理念昭示了实现“四个全面”战略目标的动力源泉,协调发展理念强调了全面推进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绿色发展理念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态价值,开放发展理念反映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共享发展理念突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二,凸显了破题意识。五大发展理念是在当代中国经历了30多年发展后,取得了巨大成就又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我们正在经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历史关头,需要我们把握规律、认清形势、攻克难题、补齐短板。认识经济新常态、顺应经济新常态、引领经济新常态成为我们面对的重大问题。全面深化改革、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和平发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坚持从严治党、避免“塔西佗陷阱”,成为严峻的形势和任务。改善环境、消灭贫困、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方面创新不足、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等关系上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解决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解决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上还不够高,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还不够强,应对国际经贸磨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能力还比较弱的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在实际情况和制度设计上还存在不完善的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其三,凸显了整体意识。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社会发展也是一个整体。社会的整体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联系,构成完整的综合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的整体性表现在多方面。例如,在发展趋向上体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整体思想;在发展动力上体现了内在性动力与外在性动力的统一、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统一;在发展内容上体现了科学与价值、客观规律与主体诉求、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其四,凸显了底线意识。五大发展理念各有侧重,但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主张发展。没有发展,就无所谓发展的理念;没有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里所说的发展,主要是指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生存底线无疑是要发展,问题在于如何发展。发展的复杂性在于现实中存在诸多影响发展的矛盾,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这些矛盾,例如,发展底线与生态底线、发展底线与质量底线、发展底线与公正底线等。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攻坚克难,消除绝对贫困,就必须发展;但这种发展又必须固守一些底线或前提,比如生态不能受到破坏,特别是不能受到根本性的破坏,否则就会丧失发展的物质前提条件,丧失人类生存的物质环境。如果突破了公正的底线,这既违背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也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坚守发展底线、生态底线、公正底线的精神。

最后,凸显了公正意识。共享发展是新发展观突出的创新亮点。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协调发展、共享发展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原则。而这一点,恰恰是西方发展理念缺少的,也是以往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中做得还不够的。协调发展要求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共享发展要求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调动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取向,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这些原则将日益深入人心,并成为制度安排的基本原则。

(原文刊于《中国高等教育》2016年01期,郝立新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