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培育,解木材短缺之困
聚焦国家科技计划改革下的林业科技创新系列报道
中国绿色时报12月21日报道(记者 李松龄 王淳 通讯员 陈列) 我国木材对外依存度从2006年的36.03%直线上升至2014年的47.94%,这一数据刺激着林业科研人员的神经。
国家林业局科技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破解林木高效培育关键技术能够进一步保障木材与生态安全、缓解木材供需矛盾,是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作出“中国2030年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庄严承诺的有效途径。
今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行启动的“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创新”重点专项的9个项目中,有4个项目,分别以杨树、杉木、桉树和南方珍贵树种为研究对象,以高效培育技术为突破口,着力实现技术创新,提升资源培育水平,提高林木材积生长量。
杨树培育:提高木材贡献率10个百分点
我国杨树人工林面积已稳坐世界头把交椅,但杨树人工林产量和质量却远落后于世界水平。我国杨树人工林年均生产力每公顷不到15立方米,而发达国家已超过22立方米。
如何充分发挥杨树的生态与经济功能?
“开展杨树工业资源材高效培育技术研究,提高其产量和质量,将有效促进杨树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杨树工业资源材高效培育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首席专家苏晓华研究员给出答案。
此项目围绕国家木材资源将长期紧缺和木材安全问题日益严重的现状,利用杨树短轮伐期特性,以提高其纤维材、大径材等工业资源材产量和质量为目标,根据不同栽培区生境特点,以及黑杨、白杨和青杨类优良品种(无性系)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重点开展立地与优良品种匹配、多无性系配置、精准水肥管理、群体结构调控、林农高效复合经营、标准化良种壮苗繁育等关键技术研究,从而实现我国杨树资源材培育的精准、定量和高效化。
苏晓华表示,这是我国首次覆盖全国杨树主要栽培区域及树种开展全面研究,也是首次开展杨树工业资源材精准定量培育技术研究。项目将系统开展杨树工业资源材高效培育生态生理基础研究,并创建杨树优良品种与栽培技术同步评选、良种良法配套推广的优化模式。通过全国杨树大团队、多学科协同攻关,将显著提高杨树人工林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预期经过项目团队努力,杨树工业资源材单位面积生产力将提高15%以上。项目成果推广5年后,杨树工业资源材人工林对我国木材生产的贡献率可实现40%以上,比目前提高10个百分点。
杉木培育:提高出材率及蓄积量15%以上
传统的栽培技术已不能适应杉木高世代良种造林要求。
“杉木高效培育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福建农林大学林开敏研究员表示,多年来,我国虽然在产区区划、立地类型划分、良种选育、速生丰产栽培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但随着近年来杉木高世代良种的大量应用,对林地养分和造林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杉木是我国特有的速生用材树种,提高杉木人工林生产力和资源培育水平意义重大。
项目联合全国18家杉木研究优势单位协同发力,针对当前市场对传统杉木材种需求变化的新形势,前瞻性地将杉木大径材、速生材、装饰材作为定向培育目标,在全国杉木主产区对高效培育的制约机制和土壤肥力维持的障碍机制等科学问题开展深入研究。
项目实施过程中,科研团队将在着重提升优质苗木扩繁技术体系的同时,基于不同产区、立地、密度等因素,通过模拟技术研究,揭示杉木木材形成机制,最终研发构建不同产区杉木高效培育、土壤肥力维持及健康可持续经营技术体系。
“项目成果或将有效扭转我国日趋突出的材种供给结构失衡局面。”林开敏表示,项目将开发出5项杉木大径材、速生材、装饰材培育和土壤肥力维持技术,提出3项杉木组培繁育技术,提高单位面积大径材出材率及速生材蓄积量15%以上。
项目成果推广,必将提升中心产区杉木大径材的材种结构和出材率,促进不同产区杉木土壤肥力恢复,有效促进我国人工林资源面积和蓄积量双增长,并带动杉木产区老、少、边、穷地区林农脱贫致富。
桉树培育:提高单位面积蓄积量15%以上
以占我国人工林6.5%的面积,实现全国木材26.9%的年产量,桉树对保障我国木材安全的贡献显而易见。
当前,我国木材对外依存度从2006年的36.03%升至2014年的47.94%。再立新功,桉树大有可为。
“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破解桉树高效栽培技术瓶颈是关键。”陈少雄表示。作为“桉树高效培育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国家林业局桉树研究开发中心研发部主任、首席专家陈少雄研究员将带领项目团队攻坚克难。
项目将针对桉树人工林发展中良种苗木匮乏、苗木质量不高、栽培区域、栽培模式缺乏引导和一系列生态问题,开展桉树的良种壮苗繁育、大径材定向培育、高纤维纸浆材定向培育、混交林培育和高效可持续经营等关键技术研究,实现桉树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对于创新成果,科研团队信心十足。通过5年攻关,项目有望提升桉树良种繁育质量与苗木供应能力,提高苗木出苗率5%;探索6种以上桉树大径材、纸浆材等培育技术模式,提升效益10%;提出2种以上桉树平衡施肥和立地维护组合模式、2种以上混交林生产力和生态效益综合平衡模式,集成技术模式应用将提升桉树单位面积蓄积量15%以上……
桉树在进一步保障木材安全、缓解供给上值得期待。
珍贵树种培育:提高综合效益30%
“提高单位面积蓄积量20%、林分质量20%、综合效益30%。”随着“南方主要珍贵用材树种高效培育技术研究”项目的启动,我国南方主要珍贵用材人工林将有望实现这一系列目标。
“这将大大增加珍贵用材资源储备,有助于改变我国珍贵用材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项目负责人、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所长、首席专家徐大平研究员表示。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珍贵木材的市场需求急剧增加。而当前珍贵木材主要依赖从国外进口,木材消费所面临的生态压力日益增大,国际上传统珍贵材生产国限制原木出口,对我国珍贵材供给及传统家具产业可持续发展等构成潜在威胁,必须在多种珍贵用材树种高效培育薄弱技术环节上取得突破。
针对当前我国南方地区珍贵用材资源少、培育技术落后和产业发展缓慢等问题,项目选择降香黄檀、柚木、楠木、西南桦、樟树、红锥、椿木、木荷、檀香和印度黄檀等珍贵用材树种开展研究。
徐大平介绍,项目团队将重点突破良种组培、扦插等快繁及配套壮苗培育、高效培育模式与经营、大径级无节材培育以及心材形成调控等关键技术,为实现珍贵用材树种地域化、品系化、繁育产业化和经营可持续化的大径材高效培育提供技术支撑,从而促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当前,珍贵树种资源培育已提升至国家木材安全战略高度。通过项目实施,将产出一系列良种繁育、壮苗培育与高效栽培技术,构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珍贵用材林高效培育技术体系,实现单位面积蓄积量20%、林分质量20%、综合效益30%“三提高”。
随着杨树、杉木、桉树和南方珍贵用材树种高效培育项目的启动,一系列科技创新将有力推动我国林业现代化建设,为保障国家木材安全、生态安全战略提供科技强力支撑。(A24)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