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极地的出发与远行:北京师范大学驻校作家迟子建入校仪式暨创作三十年研讨会成功举办

22.10.2015  16:12

  2015年10月21日14时,北京师范大学驻校作家迟子建入校仪式暨创作三十年研讨会在京师大厦第六会议室举办。此次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文学院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主席、主任莫言先生担任主持人。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光巨教授致欢迎辞,对迟子建老师“回家”表示欢迎,并回溯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光荣校史和文学大师,他指出,迟子建女士的作品以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折射出时代变化,令我们充实、感动。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阎晶明先生在致辞中称,当前文学态势与过去三十年相比有很大不同,一方面,网络文学强劲发展,另一方面,作家驻校已成为一种趋势,而这对提升作家自己的创作水平是很有必要的。他概括迟子建女士的小说特点,称其既有“诗性的浪漫”,又有边地多民族融合的色彩。

  文学院院长过常宝教授在致辞中表示,自己当年在《北方文学》杂志上读到迟子建老师的小说就有非常羡慕,迟子建老师的驻校让北师大的师生能够更亲近当代文学的现场,更希望迟子建老师在驻校期间能够有优秀作品问世,同时积极与学生们交流,形成良好的创作氛围。

  北师大特聘教授、永久驻校作家苏童先生致辞,提到迟子建用温情而美好的目光看待人和事物,尽管《晚安玫瑰》中有对于人性恶的探索,但这种尝试是必须的。苏童先生曾评价迟子建“经历二十多年的创作而容颜不改”,他认为一个女作家几十年来一直保持着文学的产量和质量,这一点是非常值得作家们学习的。


 

  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潘凯雄先生致辞代表中国出版集团欢迎迟子建女士驻校。他认为,当今时代作家的创作方式和作品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并且这种变化还会持续。迟子建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作家,对求学而言认真尤其重要。

  学生代表献花、发言后,校领导和莫言主任向迟子建女士颁发驻校作家聘书。


 
  迟子建女士致答辞,表示能够回归校园很高兴,对各位学者作家的到来表示感谢,期待大家对自己作品的探讨。她同时提出写作是与生命同行的。

  莫言在总结中也赞同写作与生命同行,迟子建女士的作品在不断扩展,视野越来越开阔,越来越具有包容性。迟子建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作家,她的每一部获奖作品都是名副其实的。莫言主任回忆了当年在北师大的学习岁月,以及恩师童庆炳先生的谆谆教导。再次陈述大学与作家应该是很亲密的,打破作家的神秘感也有助于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他强调文学没有过时,它依然是我们文化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

  随后举行的迟子建创作三十年研讨会由北师大特聘教授、永久驻校作家苏童先生和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先生主持。

  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贺绍俊首先发言。他认为,迟子建是一位很有影响又不张扬的作家,她始终默默坚守着极地,执着于写作。他将“温暖”与“平等”作为解读迟子建的两个关键词,比如《额尔古纳河右岸》就是与一个没落民族的平等对话。此外,贺绍俊教授还提到“童话”与“感性”。迟子建的写有一种童话的思维和意境,正如其早期作品《北极村童话》。她的小说始终在以“感性”触摸世界和人生的奥秘,同时她又跳脱了思想牢笼的束缚。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在发言中称迟子建是走进读者内心的作家。陈晓明进一步提出了“怀乡”与“致远”。这一方面是指迟子建小说的内容,她对家乡的记忆在书中娓娓道来,这种平和自在的叙述方式是难能可贵的。另一方面是指她的创作特点,迟子建的作品具有“宁静致远”的古典趣味。迟子建善于发现生活,在《踏着月光的行板》中呈现出了底层人的爱、温馨和浪漫,有生活的坚韧和勇气。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忠针对迟子建小说新作《群山之巅》发表意见。他认为,《群山之巅》的主题实际上无法用“罪与罚”完全概括,小说围绕辛欣来杀养母展开了一系列人物和事件,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出广阔的生活场景。此外,《群山之巅》中让他看到了生命的自我修复机制,这说明迟子建始终给我们以生命的力量。他对贺绍俊教授的“诗意”进行了补充,指出迟子建作品中的“诗意”来源于泥土气息。

  著名作家、《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坤女士称迟子建是一个童心未泯的作家。同时补充到,迟子建作品中的“通灵”元素以及宗教式的悲悯情怀在目前的研究中还不多见。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陈福民发言从三个方面对迟子建的创作进行了解读。首先是自然的层面,要挖掘自然与迟子建小说的渊源,自然关乎生命和天地,某种程度上说,中国文学缺乏在更宏阔、更平等的层面上讨论自然的维度,这是比较遗憾的。其次关于生命的平等,生命的残酷、丑陋在迟子建的笔下自动消融,这超越了启蒙主义、人道主义。在这个层面上,迟子建与萧红的作品是有共通之处的。第三是道德层面,道德的形态可以有很多种,迟子建在《晚安玫瑰》《群山之巅》中将人性的复杂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女士的发言从女性经验的角度切入,称迟子建并不是以女性作家自居的,她是一个有雄心、有实力的女作家。尽管在《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中感受到了新鲜的惊喜,但何向阳女士认为,迟子建始终有自己的神秘空间没有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这其实是读者的遗憾。希望有一天迟子建能够把它诉诸笔端。

  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永久驻校诗人欧阳江河发言,他认为“美”是迟子建创作的原点,包括她作品中呈现的汉语之美、风景之美,并指出迟子建的书写是一种“极美”和“极善”的传达。

  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学昕发言指出了,迟子建的创作很难归入某一个派别,以至于她创作的丰富性让我们无法轻易预测她创作的未来。她的《群山之巅》,如清水洗尘,清澈单纯。

  著名作家李洱在发言中呼应了欧阳江河先生的意见,认为“美”既是迟子建的视野也是她的方法,是对现代主义文学恶趣味的冒犯。他把迟子建的创作特点概括为“雅正”,即“词雅而理正”。

  北京师范大学驻校诗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西川表示,迟子建能把一个地方变成一个宇宙是了不起的工作。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柠认为,迟子建的文学创作是“显正”而非“斥妄”,而反观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斥妄”的成分太多了。世界在迟子建眼里具有自足性。

  研讨会上气氛热烈,青年批评家梁鸿、蒋一谈、张莉、郭艳、刘艳、张晓琴、饶翔、曹霞都纷纷发言,并提出许多具有创造性的观点。

  最后,张清华教授对研讨会作简短总结,并对到场学者作家再次表示感谢,祝愿迟子建女士的创作取得更大成就。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