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海关:继续采取行动打击药房不良营商手法

30.10.2015  11:30

  内地游客赴港购药已成常见现象。

  10月20日,内地游客许先生在香港遭遇“天价皇帝果”一事引起极大关注,内地游客在港遭遇购物陷阱成为网上热议的话题。28日晚,当事人许先生告诉记者,他已亲自赴港要回所有药款。

  “我现在只想快点回家。”坐在香港机场,许先生疲惫地说。唯一让他感到高兴的是在他踏上归途时,香港海关第3次正式回复华西都市报,表示“香港海关会继续采取行动,打击药房的不良营商手法。”

  事实上,许先生所代表的,是一个人数在不断增加的群体。赴港维权

  数据

  1至7月投诉达531宗比2014年同期增长13%

  据香港消费者委员会统计,过去几年,消委会接获消费者投诉,涉及购买参茸海味、中药及中成药的个案持续上升。2014年总数达845宗。2015年1至7月接获相关投诉531宗,比2014年同期的470宗上升了13%。

  数据背后,投诉的消费者大多经历了最初的愤怒、维权的茫然、维权不得的无奈以及不知向谁申诉的委屈。

  通常,内地消费者多是通过网络终结自己孤军奋战的状态。每天,不断有自称在港遭遇购物陷阱的网友加入。在虚拟空间里,他们讲述着那些不堪回首、看上去相似却又有所不同的购物经历,相互鼓励、共同维权。或许年龄各异、身份不同,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意识到,不管是和商家之间沟通有误,还是实打实地遇到购物陷阱,把事情弄明白,把挨宰的钱要回来,虽然充满波折,但势在必行。赴港维权

  对话

  “斤”变“钱”药店称“沟通好了才销售的”

  内地游客在香港购物频频“被高价”。那么,在销售与消费的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作为内地消费者投诉的主要对象之一,香港的药店以及销售商对这样的“高价”是否认可?他们的态度究竟是强硬还是妥协,是否存在专门“欺骗”内地游客的现象?

  就此,记者特别采访了被投诉的几家香港药店。

  尽管所处位置不同,但是华三家香港药店均表示,自家药店是诚实经营,不会有“斤”变“两”,或者变“钱”的情况出现。

  在买斤玛卡刷掉10万港币的费先生消费的药店,店员表示因为早就知道内地和香港在药材的售卖上,用的是不同的计量单位,所以一开始他们就会告知消费者确切的计量单位,说妥了价钱再完成付款。同样的说法,在许先生消费的药店也存在,店员很肯定地表示,自己一定是给消费者说清楚了贴在桌上的单位换算表的。

  那如果完成了付款,还能不能退呢?“当然能,但必须是没有被加工过的。”一位店员表示,切片和磨粉之后的药材就不能退换。

  对于是否存在专门针对内地游客卖高价的现象,受访的三家药店均不置可否。

  香港海关再次表态跟进涉及不良营商手法个案

  在不断出现的维权QQ群里,每天都有在港遭遇天价药的消费者加入,他们有的坚持等待官方的协调结果、有的已经决定赴港交涉,有的则在观望其他人的维权结果,还有的已经放弃维权,比如遭遇天价珍珠粉、被划走6000元港币的成都妹子张小姐。

  “被骗的金额不算大,而且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店家耗。”张小姐的想法,代表了不少挨宰之后嫌维权麻烦的内地游客的心声。而关于遭遇天价药后要不要维权、如何维权的争论还没有停止。

  不过还是有好消息传来。香港职能部门已正式介入调查,香港海关28日在针对费先生维权一事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香港海关会继续采取行动,打击药房的不良营商手法。”

  29日,香港海关回复跟踪报道此事的记者,表示相关案情正在进一步调查中,不方便透露太多,但是海关会全面跟进涉及不良营商手法的个案。

  香港海关在回复中表示,在针对香港药房涉嫌不良营商手段的调查中,海关的立场是中立的,不会偏向于消费者或者商家中的任何一方,而调查的对象包括所有涉案人士,包括销售人员、店铺管理人员、东主(老板)等。

  同时,海关表示,每一宗案件由于各有特性,需要的调查时间也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

  2015年以来,海关共成功检控了5宗涉及药房和参茸海味店的个案,2名店员分别被判处监禁2个月及社会服务令,其余3宗被罚款1000-6万港元。

来源:华西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