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印记③香山忆风雨:农大人在“一二·九”运动中

13.06.2021  17:12

1935年12月9日,北平大学农学院学生在党支部书记高万章同学带领下参加游行示威,却在西直门受军警阻拦。游行队伍由西直门到阜成门,再到西便门,始终不能进城,于是开展就地宣传。

农业生物系李万新同学慷慨激昂地向市民演讲,讲述她东北老家沦陷后的苦难生活……

一二·九”运动缘起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日军逐渐蚕食关内,华北面临严重危机。

1935年6月,汉奸白坚武在日军唆使下,纠结土匪、叛军300余名,在丰台暴动,夺得铁甲车,冲向永定门,妄图攻进北平;10月22日,汉奸武宜停、安厚斋等纠集一伙人,在香河暴乱,赶跑县长,宣布“自治”,制造了“香河事件”;11月5日,汉奸殷汝耕在通州,挂起了傀儡政权“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的招牌,要求“华北特殊化”。

7月8日,北平学生抗日反帝大同盟发表宣言,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谴责国民政府对日妥协,出卖华北,号召民众积极援助红军北上抗日,援助东北义勇军和全国一切抗日团体。

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9月21日,北平大学农学院学生召开大会,研究、讨论共御外寇的行动办法,组成了以陈凤桐为主席的抗日救国会,立即开展抗日宣传工作,抵制日货运动,出版《抗日周报》,进行街头宣传和下乡宣传等。

11月,平津地区10余所大中院校为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发表了《为抗日救国争自由宣言》。

为了将爱国学生团结起来,开展抗日救国斗争,11月18日,在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北平市大中学校学生联合会(即北平学联)在中国大学成立。

农大人在运动中

12月8日,北平学联在燕京大学召开各校代表会,决定请愿的路线和时间。平大农学院的学生代表高万章于会后急忙赶回罗道庄,布置全院同学参加请愿活动。”“一二·九”运动亲历者、北平大学农学院农艺学系1936年毕业生、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仲葛曾记述:12月9日黎明,被围在宿舍院内的农大同学冲了出来,在宿舍东边,运动场北面的大路上及院东小土山一带,同警察混战在一起,但没有冲破奔向去阜成门的大道。同学们被冲散,高万章被警察捕去,还有另一位同时被捕去的同学是孙承德(即夏印,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声学所党委书记),后被解救出狱。

9日早晨,早餐开的很早。不到6点,我们全体同学就整装出发了,四人一排,膀臂相连,奔向阜成门内,期与城内游行大队汇合,并齐声高唱抗日歌曲,心情是十分激动的。”平大农学院农学系1940届毕业生、山西农科院作物遗传所焦培桂曾回忆说,不料一到钓鱼台附近,从密林里突然走出百余持枪荷棒的警察,声言奉上级命令不准通过。有的同学上前与警察评理,并晓以抗日大义,有的同学整齐地喊口号,还有的同学与警察厮打起来。

当天,聚集在西直门外的北平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院校的游行队伍,从黎明到黄昏,冒着零下20℃的严寒,在刺骨的寒风中坚持斗争,力求入城。被拒后,游行队伍就地向市民群众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在回校的路上,大家愤愤地说:“我们看清了统治者的真面目”。

走上抗日救亡路

一二·九”的抗日怒吼,震撼了古都北平,很快传遍了国内外。中共北平市临时工委、北平市学联及时总结,并对下一步行动进行部署。

当获知国民党当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反对,决定在12月16日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北平学联决定在这一天举行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12月16日,北平城内学生游行队伍分成3个大队,分别由东北大学、中国大学和北京大学率领。而北平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孔德学校等城外各院校编成一个大队,由清华大学率领。

当天早晨,平大农学院全体学生整队,由罗道庄直奔复兴门,冲破城门,走上大街与城内大队会合。”两千余名学生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撞开了城门。

这天上午,数万群众从四面八方涌来,在天桥聚集游行示威。游行遭到镇压,23人被逮捕,受伤学生多达382人。其中,北平大学农学院有3名学生受伤,有2人失踪。

北平大学农学院教职员甚为气愤,于12月26日发出《快邮代电》,声讨国民政府当局镇压学生抗日救国运动的罪行。

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更加波澜壮阔的学生爱国运动浪潮。12月下旬,北平学生南下扩大宣传团前往河北保定等地开展宣传活动。宣传团共分四个团,平大农学院为第三团,和清华大学一起,由农学院集合出发,前往河北固安、保定。在南下途中组建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中,农学院成立一个大队,高万章任大队长。

一二·九”运动时期,北平学联等进步组织在香山樱桃沟举办夏令营团教育青年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80年6月,在这里发现了“一二·九”运动时期的“保卫华北”石刻。1985年12月9日,“一二·九”运动纪念亭在这里建成。

当年,在师大附中上学时参加“一二·九”运动的杨士法,于1936年9月进入平大农学院农学系读书,曾参加香山夏令营,也参加了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杨士法响应中共北方局的号召“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走上革命道路,赴山东农村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市委副书记,他后来回忆说:“通过这些活动,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改变了过去只靠读书救国的幻想,决心献身革命”。

一二·九”运动后,平大农学院1932级学生李尔重去了日本,“因为在日本马列主义的书可以看”。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回国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湖北、广东、陕西、河北省领导职务。2000年,李尔重出版480万字12册长篇小说《新战争与和平》,描绘了14年抗日战争全过程——其中,第四册是《“一二·九”运动 “二·二六”事件》。

香山忆风雨,中华梦已圆。“一二·九”运动的余音仍然回荡在神州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