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首都治理体系建设”北京学术前沿论坛在我校举行

15.11.2014  20:21

 

              11月15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共同举办的“2014北京学术前沿论坛”在新图书馆报告厅举行。论坛以“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首都治理体系建设”为主题,首次聚焦“大城市治理问题”。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韩凯,我校副校长杨耕,北京市社科联党组副书记梁立新,以及30多个学会的代表出席会议。会议由杨耕副校长和梁立新副书记主持。


              刘书记在致辞中指出,本届论坛是研讨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一次盛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重要精神。首都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建设对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积极的引导和示范带领作用。要充分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大方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首都北京,助推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韩凯书记表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如何与首都城市治理体系建设的“器”相结合,是当前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希望通过学术前沿论坛的研讨有效拓展对这个前沿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论坛上,来自哲学、法律、经济、传媒等不同学科领域的知名专家从多学科、多角度探讨了首都在实现城市战略定位的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及解决策略,试图通过提供多元的智力支持,共建和谐首都,实现中国梦。


              价值观与民族精神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创新基地首席专家、我校张曙光教授从康有为的《大同书》说起,阐释了其追寻的“人类公理”的理想社会正是中国源远流长的大同理想及传统价值观的深刻体现;阐明了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对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的特殊意义。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中国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张保生从证据法的四个价值支柱谈起,阐明了证据规则在维护和谐价值方面的重要性。他指出证据法必须坚持准确,坚持公正,坚持和谐,坚持效率,由浅入深地阐明了证据规则在法治城市、法治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我校长江学者方维规教授以《时代,杂合,传统》为题,探讨了现代世界与城市的产生以及现代人在城市中的命运,并在深度解读马尔库塞思想的基础上,重申了《单向度的人》中的重要观点:现代社会分工令人形成了单向度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提出在现代社会杂合与传统的关系变得意味深长,令人深思。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长江学者胡智峰在《提升首都影视文化软实力的几点思考》的报告中指出,首都影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于城市精神、城市形象、城市实力及城市潜力来说意义重大,并从战略与策略的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产业组织研究室主任、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刘戒骄在主题为《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要融入现代理念》的报告中提出,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世界性难题,它的建设应该具备质量理念、人本理念及服务理念,如此才能构建和谐城市。


              学术前沿论坛自2001年创办以来,以“立足学术前沿,把握时代脉搏,聚焦民生国是,探讨发展思路”为宗旨,以北京雄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质的学术资源为依托,先后围绕“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科学发展”、“中国梦”四大主题举办主论坛14场和分论坛319场,编辑出版《学术前沿论丛》14套,已经成为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学术品牌,成为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界集中展示最新研究成果、推动学术创新的年度盛会。本年度除了主论坛外,同时还有12场分论坛在我校陆续举行。


(社会科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