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文艺家为“南水北调”立传(组图)

22.10.2014  17:52

  南水北调渠首工程基本完工。 魏刚摄

  谢永增《永远的故乡

  马建民《哪得渠水清如许

  颜振卿《移民精神

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在即,库区的移民、百姓们惦念着,远在北京的众多文艺家们也惦念着。原来,今年7月下旬,北京市文联组织60余名文艺家组成“首都文艺家南水北调采风团”,赴河南南阳、湖北十堰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水库库区创作采风。十余天内,来自北京作协、剧协、美协、书协、摄协、音协、舞协、曲协8个协会的文艺家,带着首都人民对南水北调库区工程建设者和广大移民的深情厚谊和感恩之心,深入到库区建设者、移民干部、移民群众中去学习,去激发创作灵感、汲取创作营养。

文艺家们先后深入到南阳白河倒虹吸工程、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重点工程——湍河渡槽、陶岔渠首、淅川水质监测站、十堰丹江口大坝等工地一线和当地博物馆采风和创作,赴邓州移民新村“和谐社区”、淅川厚坡柴沟移民新村、丹江口市均县新镇、吕家河民歌村、郧县樱桃沟新村等移民村庄采访移民搬迁和生产生活情况,同时还召开了两场移民专题座谈会,观看了八场涵盖大调曲、板头曲、三弦书、西坪民歌、内乡宛梆剧、郧剧、二棚子戏、向坝民歌等诸多地方剧种的表演,倾听当地有关部门以及移民干部、群众代表等讲述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移民迁安、水质保护等工作中发生的感人故事。

用艺术为“南水北调”立传,是文艺家们的共同心声。采风活动虽已结束两个多月,文艺家们的创作却正值高峰期,迄今为止,采风团已创作了报告文学《为了一泓清水北上》等2部、诗歌《大地上的银河》、《千里之缘》等11首、散文《淅川的银杏树》等3篇、戏剧《》等2部、美术作品14幅、摄影素材万余幅、歌曲《饮水思源》等15首、舞蹈《汉水丹心》等3部、曲艺作品《送水》等3部,特摘登部分作品,以飨读者。

移 民 树

马淑琴

(写给南水北调移民生态文化园)

大石桥的老槐

西岭村的古柏

金河湾六百年的黄连树

王万岭八百年的银杏

那棵蛮子营的金叶女贞

华冠如盖

扭曲空洞的树干

先祖般的沧桑和老迈

满园都是树呵

满园都是从南水北调

淹没区

移植而来的树

它们是淹没村的遗物

是被收藏的文物

更像是无法迁徙的老人

被安置 奉养

积聚一个新的家园

成为古老并崭新的生态

村没了,树还在

人走了,根还在

一棵树就是一个村庄

一棵树就是一个故乡的精魂

挑起月亮当灯

为村照亮

撑起枝叶做伞

为家遮荫

看着树下蹲坐的乡人

盛在碗里的日子

是稀是稠

听着树下的嬉笑和哀伤

从花轿或棺木边的唢呐传出来

是远是近

树皮上的那些伤

是移民青海的乡亲们

边关风雪里望穿了的眼神

树干上的那些疤

是移民湖北大柴胡的亲人

日思夜盼的怀想

和死不悔改的乡音

为了南水北调

老树下的人

老树一样

淡定地再当一次移民

不论走到哪儿

也忘不了家门口的那棵树

忘不了树梢之上的那片天

树根之下的那方土

以及枝叶间流过的

每一缕风 每一片云

胸前佩戴大红花的移民回来了

祭拜 或是省亲

回来看望这些树

回来寻找故乡的根

把脸贴近

把心贴紧

一遍遍地抚摸和拥抱

日思夜想的老树呵

就是抚摸和拥抱

生我养我的故土和老村

给老树下跪

再行个三叩九拜的大礼

就是跪拜生我养我的父母先人

移民的老家

有这些树守着

故乡就在心里扎下了根

俺南水北调的移民

定会以树的情怀

和无限的生命力

在他乡的风景里

长成一片茁壮的森林

2014年8月10日

报告文学 2部 1.《陈建国:挥泪南水为北调》 作者:乔健

2.《为了一泓清水北上》 作者:俞胜

1.诗歌《大地上的银河》 作者:彭俐 2.诗歌《南方与北方》 作者:赵国培

3.诗歌《移民树》 作者:马淑琴 4.诗歌《移民万岁》 作者:马淑琴

诗歌 11首 5.诗歌《水位上下》 作者:马淑琴 6.诗歌《消失的村庄》 作者:马淑琴

7.诗歌《水与流向》 作者:马淑琴 8.组诗《水路漫漫》 作者:李成恩

9.组诗《一路向北》 作者:岩焱 10.古体诗三首 作者:马镇

11.诗歌《千里之缘》 作者:李小灵

散文 3篇 1.《淅川的银杏树》 作者:殷京生 2.《使命》 作者:岩焱

3.《共饮一江水 同是一家人》 作者:李小灵

小戏曲 1部 《》 作者:冯静

话剧小品 1部 《碧水青山》 作者:罗琦

画作 14幅 老界岭2幅、十八里峡1幅、南阳水库1幅

武当山1幅、移民新村4幅、渠首2幅、移民人物3幅

诗词、楹联 近百幅

摄影作品 近万张

1、《饮水思源》 词:宋青松 曲:尹铁良 2、《老根》 词:宋青松 曲:尹铁良

歌曲 7首 3、《清水姑娘》 词:苏柳 曲:尹铁良 4、《房前屋后》 词:苏柳 曲:陈光

5、《老刘》 词:宋青松 曲:伍嘉冀 6、《千里之缘》 词:李小灵 曲:尹铁良

7、《故土难离》 词:宋青松 曲:陈光

问水》、《好干部》、《分水岭》、《好山好水好心情

歌词 8首 《沧浪水清清》、《水下的老家》 作者:宋青松

水路》、《滴水之恩》 作者:苏柳

舞蹈 3部 1、群舞《汉水丹心》 2、女群舞《金银花》 3、双人舞《故土情

北京琴书 1部 《送水》 作者:王波

三人数来宝 1部 《找导游》 作者:王波

山东快书 1部 《父子对话》 作者:秦永超

淅川的银杏树 (节选)

淅川的银杏树 (节选)

殷京生

二〇〇五年九月,老银杏树轻拂着凉爽的秋风,两位年过七旬的老人蹲在树下抽烟聊家常。

“哥,水库又要涨水了,听说要淹到咱们这儿哩。”

“不淹咋办?水要通到北京,水少了还行?”

“咱咋办?”

“外迁呗。”

“迁到哪儿?”

“听说不用出省。只可惜我的柑橘园,那可是一年几万元的收入啊。”

“日子刚好过了这些年,又碰上个搬迁,你说这叫啥事。”

“甭慌,走着看。”

老银杏树开心地摇着圆圆的小叶片儿,像鼓动无数个娃娃拍着小手,哗哗地笑了。她知道,现时与五八年、六四年不同,她脚下的儿孙辈赶上了好年头儿,她还知道,已经富裕起来的乡民,眼界与度量已经不会局促在自己的柑橘园里。

四年后,淅川最后一次移民开始了。远方的移民安置点不断传来亲友们的消息。

“李改社家在移民新村养了五头牛,还养了几百只肉鸽。一头牛能卖一万多元哩。”

“曾庆斌搬到新村就出去打工了。媳妇在她家楼下开了个小超市。”

“庆斌家的楼有几层?”

“三层。一楼开超市,二楼三间住人,三楼是个小仓库,还另有厨房、卫生间。后院儿也不算小,里边种着葱、姜,还有几垄花生,绿生生的,真好看。”

“这么说,日子过得还不赖?”

“咳,就是儿子不爱读书,老想跟爸爸出去打工。”

“如今这年轻人咋这样?记得不,当年被人撵着、骂着,咱都不愿离开老家啊。”

老银杏树微笑着俯视着树下的儿孙们。这里,只有丹江水千年不变地向东流去,村庄、房舍、田园、庐墓和祠堂,已不知嬗变几多,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都是合理的,都应该被接受的。老银杏树泼下大片浓荫拥抱着儿孙们所有的好恶和取舍。她明白,不管他们的心有多野,腿有多长,能够让他们心动的,还是这块土地。

二〇一〇年六月的一个下午,双庙小学的周域老师为凌岗村的移民小学生上了最后一课。平时斯文稳重的周老师这天一走上讲台就泪光闪闪,他的声音清晰却略显喑哑:“同学们,两天以后,你们作为移民就要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但是我们第十二册语文还有一课没有学,今天,我们上这最后一课——《关尹子教射》。”

这是一篇文言文。由于课前准备精心,周老师讲得异常精彩,同学们也听得格外专注,就连平时最不喜欢文言文的淘气包也一眼不眨地盯着黑板。同学们发现,他们的老师太帅了,他们的教室太亲切了,中国的文言文不仅不枯燥,简直是太美了。

周域老师也好像现在才发现,与他相伴六年的学生们竟然都是那么可亲可爱。可就要和孩子们分手了,他的心就像被孩子们的小手不住地揉搓,一阵阵酸楚。四十五分钟顷刻就过去了,下课铃响起来。只见周域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几个大字:“淅川,永远的家!丹江,永远的根!”

孩子们含着眼泪鼓起掌来。

这一天终于来了。老银杏树下,房子已被拆成残垣断壁,为了安全,电线也已全部拆除,第二天一早就要上路的乡亲们,只好点起一堆堆篝火话别。熊熊燃烧的篝火给这次远行平添了些许悲壮的色彩。

“哥,咱们是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咱们的爹、咱们的爷爷也是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可明天咱就要……”

“兄弟,别像个女人似的。不都在河南嘛,见个面还不容易?”

“这我知道,可心里老不是个滋味。这些天,我老想小时候的事——咱们在这棵老银杏树下,一块儿玩儿,一块儿读书,一块儿商量事……可怜这棵老银杏树也要沉到水底下了。”

“未必吧。我听说县里要把搬迁区里的老树都移到南山下,建个什么移民生态文化苑。”

“那太好了。走了,有个念想;回来,有个扑奔。哥,以后咱约好一块儿回来,给爹娘烧纸,给这棵老树上香。”

夜风把老银杏树吹得沙沙作响,老哥俩知道,那是她在欣慰地笑。

此刻,这棵老银杏树正和其他一千多棵古树结伴成林,她们中有三百年的红桧、四百年的青冈、六百年的菩提、八百年的紫荆、一千二百年的黄连……每一棵古树都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历史,每一棵古树下都曾演绎过无数感人的传说,每一棵古树都在谆谆教诲人们不要忘记过去,不要苛求现在,但一定要抓紧未来。

我置身在这片壮丽的浓绿中,久久仰视辉映着一层阳光的老银杏树。

移民这个称谓终究要走进历史,而移民的情怀、移民的品格、移民的精神却会永远地依附在这些古树身上,于是古树便有了灵性,她们会永远地向人们讲述移民的故事,永远地证实每一滴流向北京的丹江水的含金量。

这片感天动地的古木林不啻新时代的黄帝陵。

我的眼睛在流泪,心却向这棵老银杏树深深跪拜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