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设“红线约束”指标 治理“大城市病”
中新社北京5月5日电 (记者 杜燕)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卢彦5日在北京指出,北京首次设立“红线约束”指标,运用“红线倒逼”的思维,推动形成内涵式集约发展的新路子,决心治理“大城市病”。
卢彦当日在一场发布会上详细解读《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他表示,《纲要》设定了27项可量化、可考核的主要指标,包括4个“红线约束”指标、6个“绿色宜居”指标、8个“民生福祉”指标、9个“提质增效”指标。
其中,考虑到“十三五”时期,聚集大量人口、投入大量要素、消耗大量资源的旧路子已经走不通,北京首次设立“红线约束”指标,要实现从集聚资源求增长到疏解非首都功能谋发展的转变,运用“红线倒逼”的思维,推动形成内涵式集约发展的新路子,这体现了北京治理“大城市病”、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决心。
卢彦介绍,针对人口过多、交通拥堵、生态环境等“大城市病”,《纲要》强调从病根上破解,把优化城市区域功能作为优先任务,将城市功能布局划分为三类区域。其中,城六区既要调整疏解,降低人口密度,控制建设规模,又要优化提升,强化政治活动、文化交流、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等服务功能;城六区以外的平原地区既要有序疏解不符合区域定位的功能,又要承接城六区疏解的功能和人口,缓解城六区的压力。同时,北京还将规划建设好北京市城市副中心,加快建设功能差异的新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而山区则强化生态保障和水源涵养功能。
卢彦指出,《纲要》也强调重拳治理突出问题,努力使“大城市病”得到有效缓解。比如在解决人口过多问题上,按照“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的原则,将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优化人口空间布局,强化人口服务管理,到2020年力争将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以内。
生态环境是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短板。卢彦表示,《纲要》在改善生态环境问题上主要是打好空气质量、水环境和垃圾治理的攻坚战。其中,北京更注重建设绿色低碳生态家园,要增加森林面积、绿色休闲空间以及湿地。
今后,北京将更加注重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纲要》指出,北京将提高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比如,将在水、气、热等领域大力推进智慧服务。与此同时,将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城市治理中将更广泛地运用经济手段,如采取差别化停车收费措施,缓解交通拥堵;提高污染物排放收费标准,治理环境污染等。(完) 【编辑: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