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智囊团”筑好“蓄水池” 首经贸校城融合服务首都发展

15.10.2022  13:21

  中新网北京新闻10月14日电  北京高校如何在新时代以更大作为融入和服务首都发展?拥有66年历史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秉承“崇德尚能,经世济民”的校训精神,不断优化学科布局、培养拔尖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建设新型高校智库,与首都工作同频共振,承担国家级项目的能力大幅提升,标志性研究成果持续涌现,服务国家和首都北京的辐射力日益增强。

培育人才队伍打造优势学科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是教育的重要问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是北京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近年来围绕“培养什么人”,主动探索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途径、方法。

  校党委书记韩宪洲指出,“立德树人践初心,服务首都担使命”既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办学定位,也是新时代的新任务、新要求。

  一所大学的实力归根到底还是要看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从2009年起,首经贸就开始打造教师职业发展全程培养系统。针对中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实行经贸学者、后备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从科研经费,到海外研修以及学术交流,全部给予保障和支持,将教师个人成长融合到学校发展进程中。

  在2020年以来,学校共引进各类优秀人才300余名,师资队伍进一步扩充,各级各类人才项目取得新突破,多人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海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百千万人才工程市级人选、青年北京学者计划、北京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资助等人才项目。

  引才是为了更好地育才和用才。学校“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综合改革方案》明确,要聚焦学校经管类优势特色。2021年起,学校每年调整不低于10%的招生计划,逐步引导招生向学校优势特色学科专业、新兴交叉学科专业、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倾斜。比如,会计学院打造数智化人才培养特色,助力北京“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应用经济学学科设置自贸区研究、贸易便利化研究等方向,区域经济学专业设置首都区域经济方向等,助推北京经济社会发展。

当好“智囊团”助推首都发展

  立足首都发展,首经贸承担“城市大脑”的角色,多位教师的研究成果助推服务国家和首都发展。

  目前,学校拥有国家级及省部级研究机构7个,包括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首都高端智库、CBD发展研究基地、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国家税收法律研究基地等;拥有北京自贸区研究院等校级科研平台41个,承担直接服务首都的各类课题1000余项。

  其中,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入选首批首都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该研究院以仇保兴教授、叶堂林教授为领军人物,围绕特(超)大城市(北京)建设与治理、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开展课题研究。团队从2011年起打造“京津冀蓝皮书”等智库产品,蓝皮书至今出版11部,为地方政府决策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最新一期蓝皮书从理论层面探究数字经济如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并有针对性地给出了相应解决路径。

  北京哲学社会科学国家税收法律研究基地就国家和北京市税收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为推进国家和北京市的税收法治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疫情发生后,首席专家郝如玉教授、主任曹静韬教授向中央提交《助力疫情下的复工企业,规定税收滞纳金上限意义重大》的建议,获重要批示。

  近年来,学校多项研究成果获批示、被采纳,为国家和北京重要决策贡献了“首经贸智慧”。

筑好人才“蓄水池”满足国家需求

  根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发布的2021就业质量报告,截至2021年12月31日,2021届毕业生整体就业率为95.85%。

  韩宪洲称,学校先后为国家和北京培养了近20万优秀人才,80%的毕业生成为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如何提升学校与首都人才需求的契合度?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坚持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坚持把“四个中心”“四个服务”作为引领发展的定向标。

  比如,对标“全国政治中心”功能,依托城市发展的政策研究和实践创新,参与城市核心功能区控规制定。积极参加重大服务保障和志愿服务;对标“全国文化中心”功能,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对标“国际交往中心”功能,持续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进程,并发展形成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突出特色的多层次、多科性的国际人才培养体系;对标“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促进学校信息技术与专业建设的融合发展,并在实践中培养兴趣、锻炼各项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韩宪洲指出,新时代首都发展,本质上是首都功能的发展,市属高校要与北京发展同频共振,坚持首善标准,立足北京、服务北京、融入北京,为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当好“智囊团”和人才的“蓄水池”。(完) 【编辑: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