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座老人公园明日迎客

27.09.2014  07:15

  本报记者 巩峥 通讯员 张海涛

  昨天,记者从西城区园林绿化局了解到,本市首座老年人主题公园——万寿公园,经过半年的改造,将于明日免费开放。记者看到,园内每一处设施,都在细节上考虑到老人的需求,包括400余延米的多功能康复栏杆、活动不便人士专享的浅床触摸式花园等,甚至满足老人追新潮的需求,园内开通了WiFi。

  设计理念突出“

  万寿公园前身,是明代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修建的关帝庙,1955年命名为万寿西宫公园,1995年改造后更名为万寿公园,是本市第一座以开展老年文化活动为中心的主题公园。西城区园林绿化局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由于游人众多、建筑设备老化,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因而有了此次改造。

  昨天,记者入园探访。公园在设计上,突出了“”的主题。从东门开始,暗指人生经历从青少年时代懵懂无知进入“孝行民和”的孝主题文化广场。长大成人后,由为人子女到为人父母逐渐经历知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等人生的不同阶段,最终到达南门的“寿贺康宁”广场,寓意人生经历行孝行善,最终温馨和谐、长乐永康。园内还有为满足不同人群需求设计规划的“孝行民和”、“秋林爱晚”、“水溪山色”、“运动健身”、“绿竹苑”、“天天园艺”、“花彩叠翠”、“寿贺康宁”八个主要景点。

  在公园东门北侧、南门西侧各设置了一组灯箱橱窗,专题宣传国家保护老年人的政策法规、孝寿文化和养生保健知识,突出社会对老年人的重视关爱和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公园南门牌楼上“万寿公园”“长乐永康”的镂刻贴金大字中的“长乐”“永康”和迎门绿地中假山上的“寿”字,寓意“寿比南山”,寄予了对老年人的良好祝愿。

  健身器材瞄准“

  园内的健身器材,都是为老年人“量身定制”的。

  园内铺有750米长的健康大道,采用暗红色沥青材质,路面软硬适中,颜色温暖明快,既适合老年人徒步行走健身,又减少了眩光对老年人眼睛的刺激。在公园西部银杏林下,还新建了一条60米长的健足步道,局部铺设卵石供老人赤脚行走,辅助足底按摩保健。

  公园环路内侧及重要景观节点周边设置了400余延米颜色渐变的多功能康复栏杆,不仅可以为行动缓慢的老年人走路提供方便,还可以辅助老年人完成压腿、扭腰的日常锻炼,鼓励老年游客多行走、多站立、多活动,锻炼手臂和腿部肌肉,提高灵活性,达到辅助身体康复的目的。

  在专为老年人设置的运动康复乐园里,可以进行步态平衡练习、骑行练习以及相关部位的旋转屈伸练习,使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膝关节以及相关肌群得到全方位的运动锻炼。

  公园还根据老年人喜欢亲近自然,热爱园艺的特点,专门为活动不便者设置了浅床触摸式的“小花园”,身有残疾的老人可以坐在轮椅上方便地在浅床触摸池中种植花草,体验各种园艺活动的乐趣,拉近了残疾老人与大自然的距离。

  服务设施考虑“

  公园内的服务设施,在细节上处处都考虑到了老人的需求。

  记者发现,园内所有座椅,均采用质感柔和的防腐木材质,边缘做无尖角圆弧处理,座椅的靠背角度按照老年人身体特点设计,扶手还可以放置茶杯和手杖。园内所有设施及坡道均采用舒缓的无障碍设计,安装了高低不同的两套扶手,兼顾老人行走和轮椅通行。公园厕所均为老年人、残疾人设置了无障碍设施,并安装了应急呼叫器,方便老人救援。

  另外,公园安装了太阳能手机充电设备,可以随时为手机充电,解除老年人游园时手机断电带来的不便。此外,园内加装了监控摄像头,实现全园视频监控无盲区,一旦发现老人遇到困难,工作人员可及时赶到现场。令记者意外的是,这里还实现了WiFi全覆盖。西城区园林绿化局负责人说,这主要是为满足眼下越来越多老人追新潮的需求。


  京报网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京报网网:XXX(署名)”,除与京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52020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京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