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报:质量首善亮京华——北京市全面建设质量强国首善之区纪实

29.06.2016  12:34

在最近质检总局代全国质量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公布的2014~2015年度省级政府质量考核结果中,北京市的考核结果为A级(90分及以上)。“这说明我们通过加强对质量工作的重视,建立工作推进机制,结合实际抓好落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北京市市长王安顺在最近的北京市政府常务会议上如此表示道,下一步,北京市将要严格按照国务院质量工作考核反馈意见要求,结合首都质量工作实际,以机制创新保障质量强国首善之区建设实效。

2010年,北京市政府与质检总局签订了《推进北京质量首善之区建设合作备忘录》,提出了“建设质量首善之区”。2012年,北京市政府专题会议将“建设质量首善之区”作为总体战略目标,并正式写入《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实施意见》。近年来,北京市持续深化“建设质量首善之区”的内涵,不断推进“质量首善之区”建设。

今年,北京市又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设质量强国”的要求,明确了“建设质量强国首善之区”的新目标。“我们根据重要部署和时代要求,赋予了质量首善之区建设的新内涵,提出全面建设质量强国首善之区,充分体现了首都持续引领全国质量发展、打造中国质量发展高地的责任担当。”北京市质监局局长赵长山说。

建设质量强国首善之区,就是要以质量提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革,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

建设质量强国首善之区,就是要全力提升质量公共安全,全面激发企业和全社会重视质量、提升质量的积极性,营造质量社会共治共享的浓厚氛围。

建设质量强国首善之区,就是要切实加强质量提升机制创新,持续夯实质量提升技术基础,引导各方面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真正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推动北京市质量工作迈上新台阶。

用规划和政策推进

6月7日,北京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研究《北京市贯彻质量发展纲要实施意见2016年行动计划》等事项。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安顺主持会议。会议指出,北京正处于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攻坚期,关键是提升质量。

自2012年国务院出台《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来,北京市政府每年召开常务专题研究北京市质量发展工作,明确年度计划、目标,确定各单位、部门年度质量工作具体任务,进一步强化了质量发展意识,深化了质量发展理念。

6月20日,《北京市贯彻质量发展纲要实施意见2016年行动计划》在全市印发,是北京市落实国务院《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6年行动计划》要求出台的一项重要政策,是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实施意见》的具体举措,也是北京市用规划和政策,不断推进质量强国首善之区建设的一个缩影。“北京市长期以来把质量提升摆在战略位置,在落实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中,促进质量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积极发挥质量促进提质增效升级作用。”赵长山说。

2015年分管北京市质量工作的副市长戴均良曾明确批示:“在‘十三五’规划中充分体现标准化和质量工作”。于是,在《北京市“十三五”编制工作方案》中,将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改善环境质量、提升基础设施建设质量、提升就业质量等列为重大课题;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交通发展建设、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标准化和计量发展、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等列为市级专项规划;将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城市管理与服务标准化建设、建设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北京)列为“十三五”时期拟安排的重大工程和项目,积极发挥质量促进提质增效升级作用。《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年)》将形成一批技术标准,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做强“北京创造”和“北京服务”品牌作为主要目标,并将首都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作为重大专项。

不仅全市层面的规划中注重质量发展规划的设计与制定,首都重要部门的发展规划中同样如此,比如《北京市知识产权局等单位关于深入实施首都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5~2020年)》就提出强化专利运用和质量导向,培育专利产业化示范单位,促进质量提升;《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提升规划(2014~2020年)》则提出推动建立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标准体系、提升旅游业发展质量、在印刷业推广质量管理体系等具体要求。

有了规划的高屋建瓴,政策的推动就能保证顺利落地。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若干政策措施,以期通过政策引导,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提质增效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出台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与服务标准化建设的意见》《北京市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行动计划的通知》《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实施方案》《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健全大气污染防治体制机制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意见》……强化政策引导的同时,也不断推进着北京市质量首善之区的建设。

建标准和机制“约束

今年9月18日至23日,第39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大会将在北京举行,ISO大会是ISO的最高权力机构,是ISO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会议,这是ISO大会时隔17年后再次走进中国。

作为第39届ISO大会的主办地,今年北京市将全力当好东道主,做好第39届世界ISO大会服务保障工作。”赵长山说,北京市今年还将继续深入实施首都标准化战略,发挥标准的支撑、引领和对质量的硬“约束”作用,服务质量首善之区建设。

2015年2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明确提出要让标准成为对质量的“硬约束”。在质量强国首善之区建设中,注重发挥标准和机制对质量的“硬约束”作用,是北京市一项重要的创新。

3月30日,2016年北京市标准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市政府会议楼举行,每年举行一次全市标准化工作会议,部署全市的标准化工作,成为了北京市政府的一个“惯例”。“北京有独特的科技资源优势,国家部委的主要标准化研究机构、国家不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中国承担的不少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委员会秘书处都位于首都,要加强和这些单位、顾问的沟通、服务与合作,把首都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北京市副市长隋振江表示,首都要充分发挥要发挥标准化对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支撑作用、突出“大城市病”治理、突出京津冀协同发展。

2013年年初,一个与标准化工作相关的议事协调新机构在北京市诞生了,这就是首都标准化委员会(首标委),它是北京市政府议事协调机构,由北京市政府主管市长任主任,副秘书长和市质监局局长分别任常务副主任和副主任,各委办局主管领导任委员,办公室设在北京市质监局。这是全国首个由政府设立的标准化协调机构,开创了首都标准化管理的新时代,也为北京市贯彻实施《首都标准化战略》提供了良好的新机制。

现在,首标委不仅吸纳了天津、河北两地的标准化主管部门作为成员,还加入了国务院各大部委作为成员,充分发挥标准对质量的提升作用。去年,北京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将运用标准化手段加强城市管理与服务作为改革任务之一,市委常委会研究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与服务标准化建设的意见》,启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组织开展地方标准实施评价和复审,去年全年发布的城市管理服务类地方标准占总数的85%。一系列地方标准的发布实施在加强城市建设、管理、服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不仅如此,在贯彻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时,北京市同样借助了标准化的力量。去年6月1日,京津冀首批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发布,标志着3地通过实施统一标准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出坚实一步,开创了我国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制定发布的先河。京津冀开创的区域协同地方标准模式,是3地落实中央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部署和《京津冀质量发展合作框架协议》的具体措施和服务国家战略,建设质量强国首善之区的重要举措。

据统计,2015年首都标准创制数量、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在国家标准委公布的2015年第一、二批国家标准立项计划共928项中,首都单位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创制,共计参与起草项目535项,占58%;其中牵头起草项目386项,占42%。通过推动企业开展标准创新试点,主导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86项,国家标准639项、行业标准211项,发布联盟标准98项,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很好支撑了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靠品牌和创新驱动

3月29日,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颁奖大会上揭晓的第二届中国质量奖获奖名单中,10个获奖单位(个人),有两个是由北京市推荐的,占据了20%的获奖份额,充分体现了北京市通过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夯实高精尖产业发展的质量基础所取得的成绩。

作为质量的首善之区,北京市一直非常重视品牌建设工作,通过树立质量标杆,引领全市质量发展,从而更好地突出打造“高精尖”质量竞争优势。2015年5月21日,北京市政府召开质量大会,表彰5家首届北京市政府质量管理奖获奖企业,该奖项是北京市政府设立的最高质量奖项,两年评选一届,代表了北京企业创新质量管理、打造自主品牌的质量发展方向,有利于推动“北京服务、北京创造”品牌建设和民族品牌的发展,促进企业从产品竞争、价格竞争向质量竞争、品牌竞争转变。

设立质量和品牌方面奖励制度是迅速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经营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快速提高企业品牌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制度保障。北京市在推动品牌建设方面,大力支持该市企业积极参与争创中国驰名商标、中国质量奖、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北京市著名商标等各类评选以及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出口食品农产品示范区、标准化示范区等各类区域品牌示范区的评选活动,通过各类评比表彰,弘扬先进,树立质量和品牌方面的标杆,推广交流优秀企业培育品牌的经验,带动全市各行各业重质量、创品牌的积极性,提升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创新驱动,是北京市一直坚持质量提升的另一项重要基本政策。创新既是北京精神之一,也是落实首都城市定位的中心内容之一。“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浦东、二十一世纪看中关村”——这是我国首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非常流行的一句广告语,道出了中关村在自主创新方面对首都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2013年10月,质检总局命名中关村科技园区为“全国软件与信息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2015年10月,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中关村)筹建工作通过国家标准委组织的专家验收,成为全国首个完成筹建的基地。中关村坚持以质量效益为中心,规范产业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中关村也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区域品牌。

此外,北京市还成立了首都创新大联盟,建立首都科技平台,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北京模式”。北京市委市政府还专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推进技术标准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协同发展。去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高端服务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均达到6成左右,今年上半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引领全市经济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到74.8%。从服务业看,规模以上服务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4%,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端化特征明显。

目前,北京市已经初步构建了“政府推动、部门协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格局,通过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优化公共服务,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质量工作,共同促进质量发展,在首都形成了“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社会氛围。首都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质量工作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作用进一步加强,质量正成为京华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本报记者 徐建华)

链接: http://epaper.cqn.com.cn/html/2016-06/29/content_66681.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