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芦荡鸟飞回

11.11.2015  02:26
野鸭湖是北京面积最大、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态系统最稳定的湿地保护区—— 风吹芦荡鸟飞回   芦花千顷,百鸟徘徊。位于北京延庆的野鸭湖,如一颗明珠,镶嵌于八达岭长城脚下,与官厅水库为伴。这里栖息着大量的野鸭,是候鸟南北迁徙的中转站,也是北京观鸟的首选地。
      近几年,随着野鸭湖湿地保护区完善监测体系,提高管理效能,湿地保护和恢复建设效果显著。11月6日,《经济日报》记者来到水清草密的野鸭湖,随同鸟类监测员一探苇荡深处闻雀鸣的诗情画意。
      野鸭湖的“移动观测点”
      11月6日,野鸭湖湿地正迎来2015年北京入冬的第一场雪。漫天大雪中,保护区内银装素裹,积雪深及脚背,天地间一片苍茫。走在石子路上,每一步都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小路两旁身材细长的芦苇被积雪压弯了腰。
      身穿冲锋衣、脚蹬高筒雨靴的方春,是野鸭湖最资深的鸟类监测员。望远镜、照相机,加上从不离手的鸟类图谱,让他成了野鸭湖里的一个“移动观测点”。记者紧跟他的脚步,不时拨开路旁芦苇,侧身而过。芦苇分处,柳暗花明,就是一条条观鸟小路。
      苇荡深处,方春在池塘边稍作观察,模仿着鸟鸣呼唤他的“老朋友”。一只体形硕大的鸟儿从距离记者不足10米的池塘中一掠而起,舒展纤长有力的翅膀,扑腾几下,转眼消失在芦苇荡的另一边。“那是一只大麻鳽。”只凭惊鸿一瞥,他就立刻作出了判断。“仔细看,这边、那边都藏着鸟。”话音未落,远处又是一片黑影飞过,振翅声劈啪作响。“这是一群绿头鸭,它们拍翅膀的频率特别高。”
      方春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保护区内做鸟类监测,对野鸭湖湿地鸟的种类、数量一清二楚。野生鸟类机敏胆小,找它们靠的是经验。“野生鸟类有自己的生活规律。天鹅、野鸭喜欢在湖上,鹭喜欢在水浅的地方。辨别鸟类,要看它的嘴、腿、羽毛的颜色,看飞行姿势。现在正是候鸟迁徙的季节,这湖里藏着两三万只野鸭哪。”
      在野鸭湖,分区域负责监测巡护的工作人员有15人。他们不仅要保护鸟类免于被惊扰、猎杀,还要监督附近居民不能割草、破坏植被。“附近村庄发现有生病的鸟,也给我们送来,补水增加营养然后放生。”方春说。
      “绿头鸭4000多只,豆雁1400只,琵嘴鸭雏鸟6只……”每天下午3点半前,大家将观测到的鸟类种类、数量、地点等信息发给方春,经他汇总,上传到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的监测平台。随着监测管理的进一步细化,保护区建立了日常监测档案。2009年7月,通过“野鸭湖360度全周放映及远程监控系统”项目建设,园内80个实时监控点和4个信号中转站,实现了监测信息画面的采集摄录一体化、实时影像采集放映。
      在野鸭湖工作了十几年,方春眼见这里的芦苇越长越高,湿地面积越来越大。他告诉记者,鸟类对环境最敏感。如果不是因为环境好,这几年绝不会出现鸟儿年年都来、越来越多的情况。
      千亩湿地重现无垠芦海
      秋冬交替时节的野鸭湖上清波荡漾,苇丛绽出朵朵芦花,随风而舞。芦苇荡怀抱着一块块浅滩,密密麻麻的草木一望无际,和远处的乔木,远方被大雪笼住身形的小海坨山连成一片。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总面积6873公顷的野鸭湖湿地,不但囊括了官厅水库北京辖区环湖水域、滩涂、库滨,更包括妫水河蔡家河下游的河流沼泽。北京地区面积最大、湿地类型最多、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湿地生态系统最稳定,几个“之最”点明了野鸭湖湿地对首都生态安全的作用。
      从1997年成为北京首个湿地自然保护区,2000年升级为市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被确定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单位,2013年被授予全国首批生态旅游示范区至今,野鸭湖湿地保护区走过了19个年头。天然湿地规模的日益恢复,野生动植物种类的不断增多,使这里成为野生鸟类的天堂、天然的植物种子库。
      野鸭湖湖区北侧,是一片湿地恢复区。10年前,这里是农田,水多的年景种水稻,水少时植玉米。因为缺少水和植被,秋冬季节空气中弥漫着沙尘。通过有计划地实施恢复和保护工程,进行科学补水和少量的地形改造,补种蒲草芦苇,千亩退化湿地如今已恢复了历史上芦海无垠的壮美景色。
      “湿地退化主要是因为缺水。”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孙胜利说,近几年,他们根据各种鸟类对栖息地的不同要求,打造出适合它们栖息的水域。这片区域通过引水形成比较开阔的水面,成了白骨顶鸡、苍鹭的栖息繁育地。在附近栖息的草鹭,渐渐地把“家”搬到这里。
      如今,通过有计划地进行恢复和保护,保护区里连片的蒲草、芦苇已有2人多高。随着保护管理能力不断提升,香蒲、扁秆藨草等湿地植物优势品种得到恢复,湿地重现多样化带状分布的植物群落,蜻蜓、蛙类、小型湿地鸟类等各种动物也多了起来。
      湿地生态环境好了,其涵养水源、净化水质、防风固沙的生态功能明显提升。孙胜利说,“流入湿地的Ⅳ类水,流出湿地时能达到Ⅲ类标准”。延庆县环保局的霍高志说,野鸭湖的负氧离子、空气湿度等多项监测数据近年来持续改善。
      从2005年到2015年,野鸭湖的鸟类种类从233种增加到了295种。2013年,在野鸭湖,北京地区首次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白鹤。今年,在这里连续观测到紫翅椋鸟等多种北京地区少见的鸟类。10年来,累计修复湿地面积2万亩,高等植物由357种增加到472种。
      湿地保护的科普课堂
      细心的人会发现,在野鸭湖湿地,每隔一两百米就有一块常见动植物的解说牌,提示该区域常见的鸟类。这样的牌子有137块。管理人员还设置了观景台,安装了供游客们集中休息的桌椅。登上24米高的观景台,通过架设在这里的高倍望远镜,空中、苇塘中掠过的“小黑点”变成了清晰可辨、千姿百态的鸟类。
      这块北京最大的湿地,正成为湿地保护的科普课堂。湿地是什么、为什么要保护、怎样保护?不少中小学在这里开展课外教育。“我们希望更多人在享受美的同时,也看到我们这些湿地人在为保护美付出努力。”在野鸭湖保护区管理处,刘雪梅是主管宣传教育的副主任,她的工作是以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为最终目标。
      在野鸭湖,人们可以参观华北地区首座湿地博物馆,观看360度环幕影院播放的《美丽的野鸭湖湿地》。访客中心提供的图片展览、宣教材料、音像图书、特色展品、沙盘模型展示,给公众提供了多方面的湿地科普信息。通过与首都师范大学的合作,这里还建了湿地科研基地,配备了湿地科普教室、仪器室、小型实验室、资料室等。
      2010年,延庆小丰营小学雏鹰野保站成立,并将野鸭湖作为实践基地,连续5年在世界湿地日、野生动物保护日、世界环境日等环保纪念日,在野鸭湖开展各种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了解、认识鸟类保护知识,并亲自参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实践。
      在保护湿地、恢复湿地的同时,野鸭湖湿地保护区还从人文、历史、美学等多维角度挖掘湿地的生态旅游价值,使之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打造具有野鸭湖特色的湿地利用模式,增强湿地保护的社会效益。累计吸收社区就业人口近百人,生态旅游受益人口达到数千人。(记者  杨学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