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林海 涛声依旧

22.08.2015  10:04

 

  50多年前,我出生在白松沟内的白松林场,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黑龙江省绥阳林业局最有名的大伐木场。在40多年中,白松沟向国家奉献了80多万立方米优质木材。虽然4岁那年,我们全家搬离了白松沟,然而,这片“圣地”一直令我魂牵梦萦。如今,国家出台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政策,再次勾起我对白松沟的思念。得知白松沟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过伐后便封山育林了,现在沟里是车辆不通,没有人家,内心有说不出的欣慰。
  
  1994年夏天,为拍摄《绥阳林业局森林资源生长状况》电视片,我得到去白松沟的机会。这是自我离开后,第一次回白松沟。
  
  进入白松沟沟口,只见沟谷宽阔平坦,灌木丛生,清澈的溪水奔腾着涌向山外。沿着长满藤条灌木,仍依稀可辨的道路行进,两侧山势巍峨壮观。凭着常在山里转悠的经验,我意识到这是一条纵深得似乎没有尽头的大沟塘子。原以为白松沟是白松的天下,没想到红松、黄松也占很大比例,漫山遍野的红、黄松大有与白松分庭抗礼之势。从一处高峰上极目眺望才能看得到白松沟是一个庞大的沟系,风岭叠起,沟壑密布,高山深谷被茂密的森林覆盖,凝重的绿浪在苍茫辽远中一直绵延到天边。我们沉入谷底,在树缝间穿行,沟塘子风轻轻吹拂着,阵阵凉意袭上身来,使人全然不觉夏日的炎热。
  
  按照父亲告诉我的方位,在白松沟的腹地,我终于找到了生我养我的家––新三工段旧址。从父亲那里得知。当年第一代伐木工人来到这里,放倒一片树,用大木头建造了一间很大的房子,里面用木板隔成几十家,我家就是其中的一户。工人在抬头不见天的林子里出大力,流大汗,抬木头的号子声此起彼伏,工人的衣服被松油子浸透,硬得像皮袄。女人们一边照顾孩子,一边自发地组织起来给工人们洗衣服,火碱水烧得手爆皮。每当任务完成的喜讯传来,男人女人奔走相告。那时工人们冬夏伐木,春秋造林。每当造林季节来临,家属和学生们也加入到植树的队伍中。
  
  进山前,在最后一批撤离白松沟的老工人那里,我了解到白松沟后期的一些情况。林子里的大树采完之后,几年之内采伐迹地全部还了林。栽下最后一批林子后,绥阳林业局对白松沟实行了封山育林。最后一批工人是在春季的一天撤离的。临走时,职工和家属含泪将住房夷为平地,在上面栽了树。从此,白松沟远离喧嚣,恢复了森林的静谧。
  
  寒来暑往,在绥阳林业局建局60年后,我独自一人再次闯进白松沟。昔日炊烟袅袅的木刻楞房子早已荡然无存,当年工人撤离时植下的幼苗,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蓊郁的青枝绿叶遮天蔽日,挺拔向上的树干透出无限生机与活力。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林业工人,白松林场的工人、家属,把青春和力量无私地奉献给了白松沟的伐木、造林事业。遥想当年伐木声声,植树热火朝天的场景,我情不自禁地想到“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经过林业工人不懈的管护经营,白松沟又恢复昔日原始林莽的粗犷与豪放,风吹林海,涛声依旧。(A25)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作者:王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