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报的入汛最大降雨哪儿去了?

15.06.2016  17:18

  一场预报中的入汛最大降雨,牵动着全北京市民的心。但这场降雨又“淘气”了,实际降雨情况并没有预报中的可观,最终雨量并不能冠以“入汛最大降雨”的头衔。预报中的最大降雨呢?昨天,气象部门给出了权威回应。

原因:冷空气偏南 降雨“跑偏

  从6月12日开始,气象部门就预报6月13日北京有中到大雨,局地暴雨,主要降雨出现在下午至夜间,且这场降雨有望成为今年入汛以来最大降雨。消息一出,降雨就受到了全市的高度关注。

  其实,从6月13日上午开始,京城大部分地区就开始断断续续降雨,时强时弱,市气象台也发布了雷电蓝色预警。但直至傍晚,预报中的最大降雨迟迟没有现身,雷电蓝色预警也一度取消。到了23时,预警再次拉响,气象部门表示降雨将在午夜影响北京。但直到昨天上午,雨水都没有预报中的那么猛烈,全市累积降雨量为13毫米,只是中雨级别,平均雨量还不如6月9日。市民不禁发问:“说好的最大降雨呢?

  记者了解到,此次降雨是受东移南下的低涡系统影响,但低涡降雨具有不均匀、局地性等特点。6月13日白天,北京大部分地区出现了间歇性雷阵雨,累积雨量达到中雨,部分地区大雨,只有房山官道50.9毫米的雨量达到了暴雨级别,雨量分布不均匀。

  气象部门解释,总体来看,这场雨实际的降雨量确实没有预报的大,主要原因是由于低涡底部冷空气主体偏南,导致北京地区对流发展偏弱,同时南部冷空气又切断了相应的水汽输送通道,使得偏南暖湿输送层次偏薄,造成对流降水强度比预估要弱。最终,主降雨区出现在北京以南地区,像河北南部、山东中北部都出现了较强降雨,山东曲阜附近甚至出现了100毫米以上的大暴雨。

 释疑:雨量级别要看24小时累积数据

  说到大雨、暴雨,人们的印象大多是倾盆大雨的感觉,相比之下,这场降雨显得过于温柔,远没有达到大家对强降雨的理解。

  气象部门表示,这场雨的实际降雨量确实没有预报中可观,但公众的理解与气象业务上的标准是有差异的。对雨量的等级划分,气象上有严格标准,通常以24小时为计算时间,24小时的累积雨量大于等于0.1毫米小于10毫米为小雨量级,大于等于10毫米小于25毫米为中雨,大于等于25毫米小于50毫米为大雨,而大于等于50毫米小于100毫米则是暴雨,大于等于100毫米小于250毫米为大暴雨,大于等于250毫米为特大暴雨。所以,10毫米以上的中雨或者25毫米以上的大雨,可能在24小时内淅淅沥沥地下完,也有可能在一两个小时内就速战速决,只要雨量够了,都可以说达到了中雨或大雨量级,主要得看24小时的累积数据。

  所以,这场降雨全市平均降水量虽然达到了中雨量级,但由于分布不均匀、每小时雨量不大,以至于和公众的理解有所偏差,让大家觉得雨并不大。

揭秘:精细化和定量预报仍是难点

  据介绍,目前的技术和手段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大气运动瞬息万变,天气预报仍然不能做到百分之百准确。其中,更加精细化和定量的预报,如雨到底几点下、具体区域的雨量多少等,更是难点中的难点。

  气象部门表示,对于不同类型的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也有所区别。类似高温、寒潮这些空间范围较大、时间尺度较长的天气,预报准确率就比较高。像全国24小时晴雨预报和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预报,也能做到“八九不离十”。但对于一些突发的、具有很强局地性特征的天气,如冰雹、龙卷风、短时强降雨等,在预报上的难度就会比较大,准确率也相对较低。

  虽然依靠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及大气运动的复杂性,天气预报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但气象部门仍然需要在可能发生灾害性天气时,提前预报,未雨绸缪并及早应对,将天气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骆倩雯) 【编辑:刘文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