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北京市将完成100项疏堵工程

01.04.2015  10:48

  2015年,北京市交通委将大力推进疏堵工程、城市道路大修、道路慢行系统改造及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计划完成疏堵工程100项,包括拓宽机场高速五元桥东瓶颈路段、改造双井桥北(外环)拥堵节点、完善京哈高速(出京方向)豆各庄道路进出口等;完成知春路、莲花池西路等道路大修工程,继续推广使用改性高黏沥青混凝土及温拌沥青等节能环保材料;完成慢行系统改造100公里,将东城南锣鼓巷地区、西城天桥地区、海淀五道口地区、奥运中心区等列入整治重点区域;新增1万辆公共自行车,使公共自行车总量达到5万辆以上,更好地服务市民绿色出行,公共自行车网点主要以轨道线为轴,覆盖左右3公里范围内主要的办公区、商业区和住宅小区。

2015年全市将完成疏堵工程100项

拓宽机场高速五元桥东瓶颈路段 改造双井桥北(外环)拥堵节点

  2015年,完成30项疏堵工程被列入市政府实事任务。全市将完成疏堵工程100项,其中包括由交通委路政局负责实施的市级疏堵工程30项,以及由相关区政府负责实施的区级疏堵工程70项。

  自2003年起,通过采取优化平交路口、调整道路出入口、建设公交港湾及站台、改造过街设施、设置潮汐车道、施划公交专用道、完善道路附属设施、清理占路障碍物等措施,共完成了1677项疏堵工程。通过实施以上工程,积极践行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提升了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改善了部分市民主要通勤干道的通行能力,对北京市部分拥堵节点、路段的交通拥堵起到了一定缓解作用。

  【政务服务中心周边道路提升通行能力】北京市政务服务中心位于西三环六里桥桥区西南侧,将于2015年内正式启动运行,对此,将提前拓宽政务中心周边的六里桥南路,并拓宽广安路、西三环辅路局部路段,提升区域通行能力,从而应对未来的大量交通客流。

  【机场高速五元桥东瓶颈路段拓宽】目前机场高速作为顺义、平谷、怀柔等东北部地区进入市区的一条通道,进京方向车流量达到设计流量的4倍,2014年进京方向日平均交通量增至18万辆,交通拥堵已成为常态化。由于受五元桥北侧铁路桥下净宽限制,机场高速路在五环路出口匝道前未设置减速车道及应急车道,导致排队情况较为严重。在2015年的改造中,将充分利用铁路桥下宽度,适当压缩中央隔离带宽度和两侧路外空间,在机场高速进京方向北小河桥北侧至进京铁路桥南侧增加一条长约300米的出口减速车道,缓解交通拥堵。

  【东三环双井桥北(外环)拥堵节点改造】双井桥位于东三环路,近年来随着双井桥区商业和住宅建设的集中兴建,进出该区域交通量非常大,由于双井桥北三环主路出入口间距过短,加上公交站点设置的问题,导致该路段车流交织严重,影响三环主路交通,形成常态化交通拥堵。为此,将对三环路双井桥北原出口封闭,入口调整为出口;东西两侧辅路各增设一条直行车道,双井桥路口位置局部拓宽,同时对现有天桥西侧延长。

  【京哈高速(出京方向)豆各庄完善道路进出口】近年来,豆各庄乡境内新建了富力又一城、京城雅居、青青家园、绿丰家园、朝丰家园等大型住宅小区,交通量增长较快,交通压力与日俱增,该路段成为豆各庄地区重点交通拥堵路段。对此,将把既有豆各庄出口及局部辅路进行拓宽,增加道路通行能力,并于白鹿收费站西侧900米处新增一处出口,满足周边社区交通需求,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东五环平房桥南新增出口】平房桥位于东五环,与机场第二高速接壤,目前桥区南向东匝道交通压力较大,超出匝道的设计通行能力,导致东五环平房桥以南外环拥堵日趋严重,已影响到京通快速路和远通桥交通的正常通行。为此,将在五环路平房桥南侧(外环)增设一处主路双车道出口匝道连接平房路,并局部拓宽平房路。新增出口实施后可提早分流车辆至机场二高速辅路,减轻五环路进入机场二高速节点处的交通压力,进而缓解东五环由远通桥至平房桥约2.5公里范围内的常态化交通拥堵,同时极大方便周边居民出行。

  【国贸桥下南侧公交场站周边步行通行系统将进行完善】国贸桥位于东三环路,现状国贸桥下南侧共有3处公交场站,共7条公交线路,大量换乘客流横穿东三环辅路进入公交场站,人车交织,造成交通拥堵。为此,将启动既有地下通道2号出口,并围绕桥下公交场站(东西两侧)增设人行步道620平米,使人车分流,同时完善指路标志和辅路外侧隔离护网,引导人流通过路面步行线进入公交场站,从而解决国贸桥下南侧人机混行的问题。

2015年内完成知春路、莲花池西路等道路大修工程

南池子大街首次采用新型防结冰沥青混凝土

  市交通委路政局城养中心介绍,2015年计划完成道路大修约150万平米,主要包括知春路、莲花池西路和八达岭西辅路等工程。

  以第15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道路服务保障为重点,结合城市道路示范路项目工程建设,2015年大修工程将围绕核心区道路、重大活动保障路线为重点,其中知春路、莲花池西路和京通快速辅路结合大修施工,将沿线的天桥、检查井、慢行系统和疏堵工程一并改造。通过采取对道路实施大修工程,打造一批服务水平高、路域环境好、配套设施布局合理的示范道路,带动城市道路设施服务水平整体提升。据初步统计,共需改造公交港湾9处,拓宽、增设非机动车道1910米,结合道路大修同步进行燃气、热力、自来水、电信、路灯等管线建设18.7公里。

  积极倡导“节能、环保”和“循环再利用”的施工理念,在道路大修施工中继续推广使用改性高黏沥青混凝土及温拌沥青等节能环保材料。这些大修工程将使用节能环保材料5万吨,占沥青总量的30%,旧料回收率不低于95%。其中,在南池子大街大修施工中首次使用新型沥青混凝土,该混凝土在低温环境下具有调温、蓄热功能,提高路面抗结霜能力,避免冬天下雪天气路面结冰,提高了下雪天气道路交通的安全通行能力。

化零为整”完成慢行系统改造100公里

南锣鼓巷、天桥、五道口、奥运中心区等列入重点整治区域

  2015年是我市开展慢行系统工程建设的第三年,在总结往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2015年市交通委路政局将出台针对既有城市道路设施慢性系统改善治理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指导和规范北京市城区道路慢性系统治理工作。

  市交通委路政局城养中心介绍,主要针对步道及非机动车道不连续,宽度不足及存在的病害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对路口及非机动车道施划彩色专用道及标识,提示通行路权,统一步行自行车系统治理内容及标准,明确彩色通行带及标识施化要求,在较宽的路口设置行人过街安全岛,2015年计划实施慢行系统改造100公里,将按照“化零为整”的工作思路,为确保整体治理效果,通过市区联动,共同治理,突出区域整体效果,比如东城南锣鼓巷地区、西城天桥地区、海淀五道口地区、奥运中心区等列入整治重点区域。

  在开展慢行系统专项工程建设的同时,结合道路桥梁大中修及疏堵改造工程同步推进慢行系统工程建设。

  2013年路政局开始对慢行系统进行改造,目前已完成三里河、什刹海等三环内重点区域以及地铁沿线的天坛东路、东单北大街、平安里西大街及工体北路等共454公里市管路的步行自行车系统整治,在官园桥、广安门桥、平东桥、燕莎桥、长虹桥等11个立交桥下路口增设了彩色自行车专用通行带。

本市公共自行车2015年再增1万辆 总量达5万辆

网点以轨道线为轴 覆盖3公里范围内主要办公区和住宅区

  为了倡导绿色出行,缓解交通拥堵,在2014年底已建成4万辆规模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的基础上,2015年,本市公共自行车再新增1万辆公共自行车,总量达到5万辆以上,更好地服务市民绿色出行。目前,市交通委运输局正会同各区县政府制定网点选址方案,网点主要以轨道线为轴,覆盖左右3公里范围内主要的办公区、商业区和住宅小区。

  2011年开始,市交通委牵头组织协调各区在五环以内中心城区和郊区县重点新城地区建设和推广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自2012年6月本市首批2000辆公共自行车在东城、朝阳两区投入试运营以来,经过持续推进,到2014年底,本市已建成4万辆规模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遍及东城、西城、朝阳、丰台、石景山、通州、大兴、平谷等区域。

  其中城区2.05万辆,站点676个,包括东城、西城、朝阳、丰台、石景山区。郊区县1.95万辆,站点584个,包括通州、大兴、平谷、亦庄。

  从骑行情况看,市民租车骑行比较踊跃,目前全市办卡总量28万多张,车与卡之比约为1:7,工作日日均使用周转4.76次,地铁周边等热点区域日均使用周转超过15次,租车人平均用车时间20分钟,平均骑行距离约为2.6公里,全市累计租车2000万人次。

  出行目的以上下班通勤往返为主,工作日使用量为周末假日使用量的2倍,早晚高峰租还量占租还总量44%。其中,“公共自行车+地铁”的组合出行方式较多,平均节省出行时间10-20分钟,有效改善了地铁出行最后一公里接驳问题,对抑制非法客运、解决停车难问题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骑行效果看,公共自行车初步发挥了倡导绿色出行和节能减排的效果,部分市民在短距离出行中由使用小客车和公交车,改为骑行公共自行车,实现了出行的零排放。

  2015年3月,市交通委已正式推出北京公共自行车微信服务号,市民可通过手机查询全市所有网点的电子地图,以及租车流程、租车费用、服务电话和租车卡办卡点及说明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