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制品成了年节好礼
腊月廿三,糖瓜粘……从今天开始,年味就浓起来了,很多非遗传人也早已开始了“忙年”的节奏,进学校、下社区、到工作室,帮着学生、居民们准备带有非遗特色的春节礼物。
绒鸟绒花
教会小学生送给老人家
1月25日上午,将台路小学上了放假前最后的半天课。为了增添节日气氛,学校在进行正常教学之外,特意为孩子们准备了一场非遗进校园的活动。绒鸟、毛猴、面塑、风筝……15位手艺人走进各个班级,带来精彩的非遗课程。
二年级1班的教室里,非遗技艺绒鸟(绒花)的传承人蔡志伟正在给孩子们讲授历史:“冬天没有花,老祖宗就发明了这种蚕丝绒做的花,看着跟真花一样。后来又慢慢做起了绒鸟……”蔡志伟一边说着,一边给孩子们展示了随身带着的“宝盒”,里面有八枚精美的绒花作品,孩子们看得眼睛像是放出了光。
临近过年这段时间,是蔡志伟一年中最忙的时候。25日当天,他就要分别去两个学校教学,节前还有六七个社区的非遗活动等着他。到了春节,他还要连上五天的龙潭庙会。
“我看班里有男孩有女孩,今天咱们做个花,再做个小动物好不好?” 蔡志伟的提议得到了孩子们的积极响应。拿到五颜六色的线条材料后,孩子们学着蔡志伟的手法,几下就做出了一枚精美的梅花戒指。做出成品的孩子们,脸上满是兴奋与喜悦。蔡志伟趁热打铁,又教孩子们做了略微复杂一点儿的蝴蝶……
一个多小时的课程很快结束,孩子们左手戒指右手蝴蝶,别提多开心了。虽然教的技法并不算难,但每名学生都亲身体验到了非遗技艺的神奇之处。蔡志伟跟大家告别之前,还不忘叮嘱同学们,快过年了,今天回家后可以把做好的作品送给家里的长辈,孩子们纷纷点头。
“现在这种非遗进校园的活动越来越多了,我也非常乐意来。”蔡志伟每次参加活动之前,从背景解说到教学内容都要做好精心准备。“得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今天教的孩子年龄小,就只能选简单的。要是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就可以教着做玫瑰花、螳螂这类复杂一点的作品。”
纯手工绣花鞋
研究生作品惊呆了父母
1月22日上午,在北太平桥西的东升青少年活动中心,记者采访了年已八旬的非遗绣花鞋技艺传承人王冠琴老人。2003年以来,她先后授徒近百人,但真正能够接受衣钵,继续坚守者却寥寥无几。
“传统绣花鞋制作技艺,是纯手工的。对一般学艺的人,只是教会做双鞋而已,但是我选传承人的条件,首先是热爱绣花鞋制作,同时要有一定历史知识、文学修养、绘画基础。制作绣花鞋不能急功近利。”王冠琴没有女儿,一直把那些跟着自己学艺的女学员当女儿看,毫不保留地传授自己做绣花鞋的技巧和心得。
王冠琴的高要求也来自于自身的经历。她所设计、制作出来的绣花鞋之前没有任何鞋样参考,都是她从图书馆借阅大量资料,找到了其中零星的一点记录,然后又根据文学作品中的描述,自己设计,反复修改,一点点揣摩出来的。在王冠琴的工作室里,陈列着她历年来制作的上百双绣花鞋,秦代的凤头履、汉朝的钩鞋、唐代的卷云履……所有的鞋样都是她自行考据、创作出来的,最有代表性的“凤头履”,灵感就来自于《中华古今注》上的一句记载,“秦始皇令三妃九嫔……靸蹲凤头履。”就是这14个字,王冠琴反复修改,一共到第五版才觉得满意。在王冠琴看来,绣花鞋是一个文化符号,其上附着很多历史文化,也有相传千年的民俗、传统,而这些才是更需要传承的内容。
丹宁是留给王冠琴深刻印象的学生之一,因为在她身上,王冠琴能感觉到她对绣花鞋制作的热爱。丹宁是北理工大学艺术系的研究生,跟着王冠琴学了20天后,给奶奶打电话,承诺给奶奶送一双自己做的纯手工绣花鞋。“丹宁加了我的微信,每天都跟我沟通,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体会,我们经常聊到深夜。她确实迷得有点‘入魔’了,每天都废寝忘食的。”
王冠琴给记者翻出手机微信里丹宁刚做好的绣花鞋照片。这双鞋选的是王冠琴提供的婚嫁鞋鞋样,鞋上的绣花是丹宁自己设计的,“丹宁之前一点儿女红基础也没有,用了两个多月就把鞋绣出来了,回家拿出来送给奶奶的时候,把她父母都惊到了!”讲起这段故事,王冠琴也笑了起来。“丹宁上个月做完了论文答辩,已经到我家提出正式拜师了。”
彩塑京剧脸谱
庙会上多备了些“猪八戒”
1月23日上午10点多,当记者来到彩塑京剧脸谱传承人杨玉栋家中时,76岁的他正忙着整理一摞摞的京剧脸谱,“这是为妙峰山庙会准备的。今年是猪年,我们多准备了些猪八戒的脸谱。”
在最近三年的妙峰山庙会上,非遗项目工艺品展示摊位和非遗项目表演都是重要内容,而杨玉栋一直是非遗项目表演的承办人之一,因为他曾经在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做了二十多年的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对四九城里搞民间艺术的手艺人门儿清。“逛庙会,拖家带口的居多,您就得准备些画有京剧脸谱的面具、吊坠、钥匙链这样喜庆热闹、老少咸宜的工艺品。”
之所以一直等到临近末了才开始忙活,是因为之前每个周一,杨玉栋都要到民族小学给四到六年级的小学生们上彩塑京剧脸谱课,虽然只是一次课,但杨玉栋每次上课前都要拿出几天时间精心备课,课后还要写总结。“如何画京剧脸谱,只是一门技艺,但是脸谱后面,能引申出很多的历史知识、民俗故事,我想借这个机会,给孩子们多讲点。非遗的传承,不能仅仅传授技艺,更重要的是文化传承。”
杨玉栋的感慨来自于最近几年所看到的一些“怪现状”,“国家重视了,就有人假借非遗名头赚取经济利益。”他回身指点着收藏柜里王昭君的人物盔头给记者看:“昭君盔的盔顶上有个十字交叉型的三尖叉,代表昭君也是女中豪杰,因为这个三尖叉是穆桂英、佘太君佩戴的女帅盔才有的‘吞口’。现在很多人卖带彩塑脸谱时,却只给昭君戴个凤冠,没有这个‘吞口’,那就没抓住这个人物的灵魂。”
所以杨玉栋在给小学生上彩塑京剧脸谱课的时候,从来不直接教孩子构图技巧,都是从这个人物的生平事迹、历史传说以及戏剧中角色设定开始。“要让孩子们心里、眼前立起来一个活生生的人物,笔下才能勾画出传神的形象。”
而为了降低孩子们学习的难度,杨玉栋还根据自己的作品,特意创造出了适于孩子操作的“简易版”,同时他也观察每个孩子的兴趣点,根据他们的特长进行分组实践,画画有灵气的,就专门负责画脸谱,手巧的来做盔头上的装饰,心细的负责往上粘……每个人负责不同的工序,最后完工一个作品。“我知道,现在教的学生长大后能干民间艺术这一行的概率几乎为零,但我希望能通过我的教学增加孩子们的两项能力,一个是要能气定神闲地专心做好一件事;另外一个,就是培养跟别人合作的团队精神。”(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周明杰 莫凡 ) 【编辑:刘文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