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青海文创产业界人士:“大美青海”助力民族特色文创产业

02.11.2015  21:45

  提到青海,人们的印象往往是地域辽阔、山河壮丽、民风淳朴。古人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美青海”的称谓便由此而来。青海湖、三江源、塔尔寺、昆仑山、柴达木等美景,共同成为“大美青海”的标志性注脚。

  青海省地灵而人杰,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民族共同生活、团结融合,以他们的 智慧 和汗水创造出了一系列包括昆仑玉、唐卡、藏秀等在内的众多精美艺术品。

  随着这些文化艺术品近年来加快产业化开发,并频繁在北京文博会亮相,已成为“大美青海”享誉国内外的形象新名片。

  近日,“北京文博会十年记者行”采访团走进青海,与 文化产业 主管部门以及一线的文创企业对话,探寻北京文博会如何助力青海文创产业走出去。

   主持人:请简要介绍一下青海省文创产业目前的发展现状。

   青海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 青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北方各民族经贸活动、人文交流的前沿。就是在这雄奇的山水之间,古老的唐番古道和丝绸之路南道在青海境内蜿蜒穿行,青海把中国内地与南亚、中亚、西亚等地连接在一起,使不同的文明得以传播交流。

  自元代以来,汉、藏、回、土、蒙古、撒拉六个主体民族世居青海高原。目前,全省总人口578万,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8%。各民族和睦相处,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多元民族文化。

  在青海,昆仑文化源远流长,宗教文化庄严神秘,农耕文化底蕴深厚,节庆文化异彩纷呈,这一切使得青海既秉神奇的山水之美,又富独异人文之胜。青海“花儿”、塔尔寺“艺术三绝”、柳湾彩陶、黄南热贡艺术、都兰吐谷浑大墓等无不彰显着青海先民的文明与智慧。

  经过10余年的探索,青海省文化产业获得长足发展。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明显提高,文化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十二五末,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年均保持18%以上的高增长。全省文化产业单位达8000个,从业人员25万人以上。年销售收入千万元以上的文化企业增加到25家。全省图书、报刊、音像、电子出版经营单位达1727家,年产值超13亿元。

  2014年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及中国 文化消费 评价指标体系中,青海文化产业驱动力指数居全国第三位,文化消费环境、文化消费满意度分别列全国第八名、第十名,全省各地重视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潜力逐步显现。

  “十二五”时期全省规划建设的27个文化产业园区累计完成投资42亿元。西宁生物园区博物馆群等18个园区建成并投入运营,西宁城南文化产业聚集区等9个园区年底前基本完工。全省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单位、园、户)78家。园区和基地已经成为引领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藏文化艺术、藏毯、金银首饰、昆仑玉雕已成为工艺美术四大支柱。唐卡、昆仑玉、藏毯、民族刺绣、石雕等传统工艺美术实现产业化生产,工艺美术企业示范引领作用日益扩大。

  截止2014年底,全省工艺美术产业销售额达到23.29亿元,工艺美术行业企业达到3103家,从业人员10万余人。热贡艺术成为国内知名文化品牌,同仁县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命名为“中国唐卡艺术之乡”,海南州和贵南县分别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命名为“中国藏绣艺术之乡”和“中国藏绣生产基地”。

  文化会展拉动效应明显。青洽会、青海文化旅游节、中国(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等成为文化产品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贵德黄河文化旅游节、门源油菜花文化旅游节、格尔木中国盐湖城文化旅游艺术节等区域性节庆活动对地方社会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

  “十二五”期间,先后组织近1000家(次)文化企业参加深圳、义乌、西部(西安)、厦门、北京、甘肃文博会、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及省内等展会,文化产品销售收入达6538万元,订货1.05亿元,签约意向性协议资金18.03亿元。

   主持人:青海省的特色文创产品,如昆仑玉、热贡唐卡和藏绣是如何借助北京文博会平台走出去的?

   青海工艺美术厂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梁安世说: 昆仑玉正是第28届北京夏季奥运会奖牌‘金镶玉’的组成部分。昆仑玉被发现的比较晚,1996年才被发现。而从1997年起,青海工艺美术厂就开始开发设计昆仑玉产品。

  实际上,青海的昆仑玉出自昆仑山,与和田玉是一个山脉,它的化学成分与和田玉是一致的。虽然当时奥运奖牌有和田玉、东北岫玉、蓝田玉和昆仑玉共同竞争,但最后还是经过测试比较选定了青海昆仑玉作为奖牌的组成材料。这充分表明了昆仑玉的品质和实力。

  北京奥运会让昆仑玉在国人和世界面前精彩亮相,而北京文博会则让昆仑玉工艺品和昆仑文化逐步深入国人,走向世界。梁安世说,北京文博会为昆仑玉艺术品普及提供了舞台。北京文博会上的昆仑玉工艺品展览普遍受到了观众的欢迎,不仅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这样的展览也直接宣传了昆仑文化,让更多的国人和国际友人重新认识了昆仑山,重新认识了“大美青海”。

   青海省同仁县热贡龙树画苑总经理万德说: 唐卡艺术是藏族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凝聚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随着近年来唐卡收藏热来袭,唐卡艺术的产业化发展也愈发引人瞩目。作为将唐卡艺术产业化的一家企业。龙树画苑原来采取的是家庭模式生产,就在家里面画唐卡,有那么几个徒弟,内容题材都是宗教的内容,影响范围还较小。

  参加北京文博会为龙树画苑热贡唐卡走出青海,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提供了契机。一方面,在文博会上的展览让神秘的热贡唐卡艺术为越来越多的观众所熟悉,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另一方面,文博会也为画苑向其他参会企业学习提供了机会。

  比如,以前对有些文创理念不是很懂,但是通过文博会上的交流,一些新的想法就会不断地产生。通过学习别人的创新思路,我们也在思考以怎样的方式在保持传统热贡唐卡技艺的同时进一步创新。

  10年前,热贡艺术只有2000多人从事创作,而现在热贡艺术的从业者达到30000多人。这都要归功于北京文博会等在内的各类展会提升了热贡唐卡的知名度,从而直接带动了唐卡价格的提升。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唐卡技艺,更通过文博会等平台拿到不少订单,从而可以为这些学员提供补助,使每个学员都能安心稳定的学习。

   青海省海南州布绣嘎玛民族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卓玛杰说: 藏秀是青海文创艺术品的另一杰出代表。据藏秀在青海有1200多年的历史。在1200多年前,国内多地都有藏秀技艺。但到现在,除青海外,甘肃、四川、云南以及西藏都失传了这种技艺,这都凸显了藏绣技艺的珍贵。

  虽然藏绣技艺发展史长达千年,但真正产业化才只有约十年的时间。经青海省文化厅扶持,藏绣技艺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了热贡唐卡艺术之外的另一个颇有发展潜力的一个文化产业。

  北京文博会为藏绣技艺走出青海,走向世界提供了牵线搭桥的平台。在北京文博会参会期间,有一位在国外定居的藏族同胞偶然看到了藏绣的展台,非常惊讶,表示从不知道藏族还有如此精美的藏绣,当即表示愿意介绍藏绣出口到美国。正是在这位热心观众的帮助下,2012年,卓玛杰的公司向美国出口了价值十几万人民币的藏绣。价值虽小,但却很有意义,不仅使得藏绣成功走出国门,更打开了美国的市场。

   主持人:青海省为推动文创企业发展和走出去采取哪些政策措施?

   青海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 近年来,省级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大批文化产业项目得到支持,引导和鼓励各地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推动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全省17个市、州、县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近1亿元。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自古以来就是众多民族南来北往,繁衍迁徙和沟通交流的重要通道。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涵盖我省西宁、海东及6州的30县(市)的61个文化产业项目,总投资85.48亿元。

  《青海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青海片区)发展规划(2014—2020年)》的发布实施,指导和推动全省及藏区文化产业发展。近两年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我省8个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重点项目支持2960万元,重点支持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提出,对推动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文交流将产生重大影响。丝绸之路南道经青海境内直通西域(今中亚各国),青海已经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承东启西、南联北拓的战略通道,开放型经济合作的重要支点和亲密和谐的人文交流中心,也是稳疆固藏的大本营。

  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青海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文化部等国家部委规划建设的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都为青海文化产业实现“二次创业”和快速发展带来历史机遇。

  我们将依托青海特殊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推动全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引导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成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青海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与合作和向西开放的重要支点,势将进一步释放青海开发开放和创新创造的新活力。(完)

  关于第十届文博会的更多资讯,欢迎关注文博会官网“新闻中心”栏目:http://www.iccie.cn/news/,以及“北京贸促”官方微博微信和“北京文博会应用”官方APP。

[责任编辑:李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