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农机专业合作社给力“三农”

10.03.2016  22:43

方万寿是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北山乡米家湾村村民,家里有20亩耕地,以前种青稞、油菜,两个劳力忙活一年才能“”一万多元收入。加入了永盛农牧机械专业合作社,土地租金每年能有1.5万元。

春耕的时候,大型机械在地里轰隆隆启动了,只需5个劳动力,3000亩地就轻松地种好了。”方万寿说。

家里解放出来的劳动力都在外面打工赚钱。一手拿租金,一手领工资,方万寿真切感受着农机合作社带来的增收喜悦。

近年来,我省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推动作用,在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时,重点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倾斜,支持发展先进成套农机装备,用于扶持农机合作社的发展。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两级财政安排支农资金71.6万元,对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购置农机具进行叠加补贴,大大提升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装备水平,使合作社作业能力大幅提高。

快速发展的门源县农机专业合作社,正是我省各地众多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缩影。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我省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为促进农牧民增收和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截至2015年底,我省共有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137个,比上年增加了60个,入社成员2990个(户);从业人员达到3602人,年服务农户81506户。2015年全省共投入资金130万元,加大了农机专业合作社资金的扶持力度。

目前,全省农机具总数达到5489台(件),其中大中型拖拉机686台,联合收割机302台,配套农机具3663台,享受补贴政策购买机具2834台(套)。入社经营土地面积达到63.259万亩,作业服务面积155.547万亩,其中跨区作业37.991万亩,订单作业49.674万亩。

联手协作抗风险

时间回溯到2015年十月。进入深秋后,突如其来的两场降雪使我省河湟谷地的马铃薯收获工作严重滞后,给马铃薯种植户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而在湟中县多巴镇兄弟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营的农田,却是一番热火朝天的秋收景象。十几台大中型拖拉机正在农田中收获马铃薯,近百名妇女在拖拉机后面熟练地捡拾拖拉机挖出的马铃薯,没过多久装在编织袋的马铃薯就密密麻麻地立在田间,运输马铃薯的车辆来回穿梭。紧张的马铃薯收获场景引得过往行人不时走进农田,俯身细看机械的收获过程......

依托湟中县鲍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优良的农业机械装备,湟中县兄弟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的1100亩覆膜马铃薯,在面临自然灾害之际,通过快捷的机械化收获作业,在马铃薯遭受冻害之前顺利完成了收获工作,将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马铃薯是湟中县的第三大粮食作物,近年来,全县马铃薯播种面积持续增加,开始大规模连片种植,经济效益明显。鲍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与兄弟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强强联合,大力推动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应用和服务作业,并通过自身发展将高原特色农业马铃薯产品源源不断地营销到内蒙古、广西、云南等地,年均外销高品质商品马铃薯达2000余吨。

我们对内为本社社员提供科技种植和机械化生产服务,将社员土地逐步向集中整理和加强水利建设等方面发展。对外加强联系,为周边农民和邻近种植合作社开展机耕、机播、机收作业等有偿机械化作业服务,在增加农机作业收入、壮大合作社集体经济的同时,提高周边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社员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互惠互利双赢。”鲍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说。

在抵御自然灾害面前,农机专业合作社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农机合作社带动了其他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促进了先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农机经营效益不断增加。”省农机推广站站长赵得林说。

开辟快速致富新途径

2014年,由互助土族自治县塘川镇新元村六社村民王占胜牵头,动员同村农机购机户积极参与,在当地政府及县农业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注册成立了互助县高远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

48岁的理事长王占胜认定,当前是我国农业机械化第二个快速发展黄金期,要主动作为。合作社立足互助县和周边地区农业生产发展实际,瞄准农机作业市场,紧紧围绕小麦、油菜、马铃薯、蚕豆、青稞、牧草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需要,主动与互助县及周边地区农业、农机有关部门通力合作,承担实施农机作业服务项目,开展机耕、机械深松、机播、机收等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不仅解决了外出务工农民群众的后顾之忧,也就近解决了新元村里40多名农民的再就业问题。

2015年,高远农机专业合作社完成机耕5000亩、机播6000亩、机械深松6万亩、机收1000亩,全年农机作业服务总收入324万元。

记者从省农牧厅农机管理局了解到,我省在保护性耕作、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机械化深松整地作业中,优先安排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实施,并给予作业补贴。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和种粮农民对农业机械开展复式作业的要求,许多农机合作社面对日益壮大的作业任务,不断扩大合作社规模,农机作业收入也不断增加。

刚察县目前共注册农机合作社11家,拥有各类农业机械436台(套),服务农牧户659户,专业服务面积3.81万亩,年度总收入达到2069万元,农机化服务收入1385万元;贵德县福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通过购机补贴购置机具,共有大中型拖拉机12台、联合收割机1台、其它配套机具33台,2015年完成保护性耕作1.3万亩,主要种植牧草、油菜、青稞、玉米等作物,实现作业收入52万元。

不断增强的服务能力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西沟乡的复兴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富权,是有着丰富农机工作经验的农机大户,家中有全套耕、播、脱粒、收获等机具。但张富权知道,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只有不断扩大农机合作规模,才能形成行业合力,增强规避风险和市场竞争的能力。

我们复兴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后,不断发展壮大,现已有各类大中小型农机具43台(套),资产总额超过百万元。合作社除了耕、耙、播、收获、脱粒、旋耕及病虫害防治、农田平整等农机化作业外,还开展农机技术培训、农机咨询以及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推广适合我们本地区的新机具,促进了农机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张富权说。

像张富权一样,农机手经过各级农业、农机部门培训、指导和实践,掌握了机械操作、维修和相关的农艺技术,许多理事长逐步成为懂技术、会经营、能致富的职业农民代表,为农业生产造就了大批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了现代农业人才。”赵得林说。

随着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壮大发展,目前,许多农机合作社由初期的机播、机收为主的单项作业,逐步向耕种收全程服务、流转承包土地等综合性作业服务拓展,并延伸到农机维修、零配件供应、农资代购代销和跨区作业、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销售等多种经营服务领域。

像我省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已建成以大通新华农机科技示范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现代农机合作社12个,合作社社员达到1063人,作业服务面积达到13.64万亩,年度总收入725.9万元。社员都具是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并经过培训考核持有驾驶证和操作证;12个合作社中有10个开展了跨区作业,作业面积可达数千亩至万亩;有4个合作社开展多种经营,包括农产品加工、农机维修、土地流转、小型工程建设,服务范围增大,服务能力增强。”省农机推广站研究员许振林介绍。

如今,大大小小的农机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沿着“小合作、大服务”的方向,正有力地推动我省传统农业向专业化、机械化、规模化转变。

经济漫谈:

农机推广,大处着眼

技术服务,小处着手

春风化雨的季节,踩着节点,全省各地的农机推广技术培训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农机推广任重道远,使命光荣。而说到具体去做,就是推广和服务。农机推广要从大处着眼,技术服务要从小处着手。推广着眼于面,技术着手于点。

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一诗中写道:“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农机推广从大处着眼,就要有这样的眼界。

农机推广的大处着眼,就是要从国家的目标,农牧民的利益,产业的发展来审视。站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的高度,站在农民、农业、农村、民生的角度,来看农机事业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差距,我省的差距更大。笔者在微信“农机360网”公众号上多次看到过机械作业的视频,德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得令人惊讶,高得令人羡慕。当然,这也是我们今后发展会达到的目标。时下,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省农牧业工作会议精神,都提及一个话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涉及提质增效,推进农业现代化。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在《人民日报》上刊发《谋划好农业现代化大棋局》一文,也提出“应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选择合适的农业技术路线,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良种化、水利化、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这就是我们的着眼处,青海立足生态农牧业,农机推广的目标就是机械化推动农牧业现代化,重点推进农作物全程机械化。

再说,小处着手。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韩非解释《老子》曰:“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这就是说,准备做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方着手,谋划做大的事情,要从细小处着手。

技术服务的小处着手,要以转变生产方式,提升生产效率,优化生产要素为切入口。技术服务方面,摆在眼前的是物质机具机械和理论技术,需要每个技术人员亲手操作示范一台拖拉机、一台播种机、一台覆膜机等等,甚至一件小小的铧式犁;需要每个技术人员亲临指导一项深松技术、一项保护性耕作技术、一项精量播种施肥技术等等,乃至一些如简单的燕麦机械打捆操作技术。这些具体工作,就是我们的着手点,每个技术人员,都要有肩负使命的责任感,去做这些小事情。

培训之后,我们农机科技人员肩负重任,还得十遍百遍、反反复复地去给农牧民“手把手”地教,用最简单、最直接、最实用、最有效的方法仔细讲解,还得风吹日晒、顶风冒雨、沾土裹泥地细心去做,耐心地去干。只有这样,才能找准适合区域推广的机械、机具选型,才能采集到机械标准化作业的技术参数,才能形成一套规范化的农机推广目录和标准化作业的统一技术标准,最终推进的是农业机械化,实现的是农业现代化,得到的是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

再从全省农机推广现状来看,近年来,农业机械化发展迅猛,机械装备能力大幅提升,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推进了青海农业现代化发展。2015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445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2%,这些都源于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农机人的不懈努力和辛勤耕耘。

但同时,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我省农机推广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处于被动,实验、示范、推广项目带动力度不大,畜牧业机械化、草产业机械化、设施农业机械化等技术支撑方面尚存在不同程度的盲区和空白点,东部脑浅山地区的小型机械实用性选型、技术评审欠缺,农机与农艺融合度不够,马铃薯机械收获的“短板”和机械化残膜回收的“瓶颈”始终阻碍机械化的更快速推进。

一个个的问题,重在一步步地解决。

要重点把握五个着眼处,着手实现新突破。

着眼主攻方向,着手在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方面有新突破;着眼示范推广,着手在农机技术标准化方面有新突破;着眼推广鉴定,着手在机械实用性评价技术体系有新突破;着眼试验检测,着手在草产业机械化技术集成有新突破;着眼科技创新,着手在机械化残膜回收方面有新突破。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宏大的目标,都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走,一点一滴地去做,全力推进农牧业机械化,实现青海农牧业现代化。

着眼于梦,着手于行。立言,必在立行,立马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