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北化"校园青春榜样"人物佟玉闯:用奉献为青春作注

12.05.2015  20:29

她的青春,是一幅与众不同的风景。在她不到两年的大学生活里,积累了400多个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200余次组织学雷锋爱心活动的经历、30多个志愿服务基地的足迹,更有向社会各界发起号召,联合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共同发起“温暖湘西”爱心募捐活动,成功募集到1500公斤衣物,500公斤物资的经历。她是佟玉闯,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一名大二学生,在她眼里,奉献早已成为她生活中的一个习惯,不为争名逐利,只愿用奉献为青春作注,无怨无悔。

涓涓奉献之流,始于善意的点滴垒砌

她参与爱心奉献的种子早在儿时便生根发芽,她的父亲从小就教导她要学会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多向身处困境中的人伸出援手。在父亲期许的目光下,很小的时候她便跟随父母走进一个个社区,参加一次又一次爱心公益活动。“还记得汶川地震的时候,父母带着刚上中学我一起到社区为灾区同胞捐款,当我把攒下几月的零花钱投入捐款箱的一刹那,我感到自己也可以用弱小的身躯帮助到别人,心里暖暖的,就是这种使命感一直鼓舞着我。”

进入大学之后,面对更宽广的天地,她更是如鱼得水。在大学,她有了更加充足的时间与精力去实现自己帮助他人的梦想。大一刚入学,她第一时间加入学院志愿者团,基本上每个周末她都会报名参加志愿活动,对她来说,一天的服务带来的是沉甸甸的收获和心灵的满足。刚去智光特殊教育学校服务的时候,那些在智力上存在残缺的孩子们会去主动拉她的手,那时还没有做好准备的她有些害怕,不知道该怎样和他们交流,所有的一切都是陌生甚至是令她害怕的。但随着交流的深入,她与那些孩子们开始慢慢熟悉,她可以笑着送去一声声问候,也可以教给孩子们简单的美术与折纸,还可以和他们一起做广播体操。”有的孩子明明年龄很大,却非要说自己刚满一岁,这时我只能说自己刚刚三岁,得顺着孩子的意思,”说到这里她不禁笑了,“其实和他们相处是特别开心的。”她相信只要内心充满着满满的爱,她就一定能理解他们的言语,成为他们知心的朋友。

在给孩子们上课的时候,她常常在为自己专业知识的匮乏而失落,但她始终坚信“勤能补拙”,既然自己的知识储备有限,那就要逼迫自己更加勤勉。于是,她会提前几天泡在图书馆搜集资料,用心撰写密密麻麻的备课手册,提前制作需要准备的教具。她说“我在教室中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影响到这些孩子们对世界的认识,只要他们能收获到知识,我不在乎自己多下一点功夫。”

大一一学年,她就在这样忙忙碌碌的志愿活动中度过。到过很多地方,见过形形色色需要帮助的人,一些社会上没有受到特别关注的角落,都会吸引她的目光。“那时我就觉得,如果我有能力,我一定尽己之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就在这时“温暖湘西”这个计划在她心中应运而生。

温情湘西之暖,源自日夜的艰辛守护

大一学期末,她和同学们主动联系到北京的一个爱心公益联盟,在了解到湖南西部村庄由于常年水灾缺少衣物这一消息时,她便下定决心号召全校学生和社会爱心人士开展一场爱心募捐行动。她在移动互联终端发起倡议,在学校拉横幅、发传单,并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做出了象征着爱心与热情的募捐箱,凡是同学聚集的地方,都有她用心宣传的身影,她敏锐把握到学生搬迁校区的时间点,将爱心的种子在学生之间传递播撒。

“不累是不可能的,但是有一种力量一直推动着我,像打了鸡血一样”。她和同学们收集到的物资有冬天穿的棉袄,也有夏天穿的薄衫,甚至还有床单被罩、毛绒娃娃、文具等等。除了运送衣物外,她们还必须对其进行必不可少的分类整理,平均每天都需要花上5、6个小时进行收集分类。那段时间,大家经常能看到瘦小的她与强壮的男生一起搬运物资,看着衣物越堆越多,她说她仿佛已经看到了湘西的孩子们幸福而温暖的笑容。

北京六、七月的天气阴晴不定,有天傍晚,大雨突至,收集衣物的纸箱都在宿舍楼前孤零零地淋雨,“如果衣物被淋湿必然会发霉,同学们献出的爱心也都将竹篮子打水一场空”。想到这些,她毫不犹豫地冲出教室,顾不上打伞,去“抢救”那些装满衣物的箱子,和同学们一起把它们转移到安全地带,雨水打湿了她的衣衫。“在活动过程中有这样一次经历是很难忘的,”她说“在这场爱心行动中,我感受到的是一份接力爱心的希望,也是帮助他人之后内心的欣慰与满足。”

她的青春并不夺目耀眼,但是她却在奉献与服务的最前线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价值。她说,她甘愿用她瘦小的身躯冲锋在志愿引领的最前线,她甘愿用她并不厚重的肩膀担起学雷锋做奉献的责任,她甘愿默默将汗水滴洒在每一次服务他人的路上,她甘愿用爱心来诠释她别样的青春风采!

用奉献为青春作注,更无悔!(李富家 李冠宁 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