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农机演绎现代化春耕曲

03.04.2017  04:33

春耕大忙季节,记者一走进青岛市郊大地,就强烈地感受了农业机械化带来的无穷魅力,农民只需一个电话,农机合作社就把耕地播种的活轻松地干完了。“开着汽车上坡,驾驶拖拉机种地”成为当地农民的生活写照。农机部门则在深化供给侧改革中,实践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农业战略,农机装备转型升级,大马力、复合式、高性能的大型农业机械驰骋田野;农机作业提质增效,完成了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变,绿色农机新技术遍地生根,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91%,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机手职业化  接过种地的接力棒

屋外春寒料峭,屋内春潮涌动。在山东省首家农机驾驶仿真教学试验室里,记者见农机手们正在大型拖拉机和联合收获机模拟教练机上聚精会神地操作。即墨市农机手姜宏法满脸兴奋:“跟开真车一模一样,挂挡、桩考、路考,安全,不怕撞车,雨雪天也能学。最神奇的是每个操作、扣分等,都清清楚楚立马纠正,很快就学会了!”。据农机培训人员介绍,农机仿真教学设备可以替代70%的教学环节,具有安全、绿色、精准的特点,深受农机手欢迎。

当然,创新的不只是培训模式,更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青岛市组织农机管理人员进大学、农机手进工厂,邀请大学教授、企业人员来授课,春耕培训、观摩教学、技能大赛、网络课堂、大讲堂等如火如荼,20多万名获得农机资格证书的新型农民,从农机化田园大学里走向知识和富裕,从“老把式们”手中接过了种地接力棒!

在莱西市驾驶员考试中心,记者见到拖拉机驾驶证理论考试全部在电脑上进行了。农机手鼠标一点,电脑就随机生成了属于自己的考试题,每人题都不一样,电脑自动评分,打完提交成绩自动出来了。考试达到高效、公正、准确、规范的要求。为此,青岛市财政投入100多万元,在全市建立了5个理论无纸化考试中心,今年拖拉机驾驶证理论考试将全部在电脑上进行。

怎么把一个个农机手有效组织起来,形成农机作业的合力呢?青岛市的实招是发展农机合作社。通过全市700多个合作社,把分散于千家万户的农业机械统一组织起来,服务50多万农户,年农机作业面积1000多万亩,承担了全市70%以上的大田农机作业量,已成为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中坚力量。

装备现代化 农民种地更轻松

眼下,在平度市同和街道办事处,记者随处能见地头边停着汽车,地里拖拉机在种植马铃薯、胡萝卜,机器耕地的、起垄的、播种的,一派繁忙的春耕春播景象。

让记者更为惊奇的是在该街道办事处新华里村的地里,1台无人驾驶的大型拖拉机在播种马铃薯,开沟、播种、覆盖地膜一次完成。地头上的农民们说,这台机器播1亩收120元,别的机器收70-80元,我们还都喜欢用它。农机手高洪云高兴得合不拢嘴:“我2013年花12万元买了台导航系统装在拖拉机上,机器自己干活,因为车跑的笔直,10亩地能节省出半亩地,干活快、质量好,农民排队使用,今年春天能干600-700亩,收入6-7万元哩!

更开心的是土地的主人尹仲河,他说:“我承包土地种700多亩土豆,前面这台拖拉机深松、施肥,后面跟着那台拖拉机开沟、播种、覆膜,种地太省事了!”不远处的农民蔡亚林在种胡萝卜,深松、起垄、播种一条龙作业,让他轻松地种了100亩地。

胶州市洋河镇朱季村种粮大户杜高古家则把他的2台植保飞机看成宝贝,他的300亩小麦撒药2-3天就可以轻松搞定,每天只需9点前和15点后干就行。他给记者算了两笔账:一是时间账,1台无人机6小时可为200亩小麦喷洒农药,工效是人工的80多倍;二是经济账,人工作业,药费和人工费每亩合计需要45元,飞机植保每亩仅需要15元,还免受劳作农药之苦。

阴雨天晾晒小麦是农民头疼的事,而胶州市鸿飞农机合作社的6台谷物烘干机让问题迎刃而解,“烘干一斤小麦折算下来才二三分钱,相比人工晾晒,省时、省力、省空间,再也不用看老天的‘脸色’了!”合作社副理事长宋习文无比自豪!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发展大农机,青岛市着力加快农机供给侧改革步伐,高端发力,补齐短板,可谓用了洪荒之力。青岛市农机局局长牛润之介绍说:“我们积极争取上级业务部门支持,全市农机补贴资金从2004年的397.8万元,增长到2016年的2亿元,累计达9.7亿元,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11万多台(套),受益农户达到8万余户。今年的2亿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也已经到位了。

为加快现代化农机应用步伐,青岛市建立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发布制度,投入财政资金建设了80多个部级和市级农机化示范基地,涉及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林果茶业等领域,引领农机化向高端发展,使新技术、新装备在青岛农村大地上生根开花。

目前,青岛农机装备步入大踏步升级换代期,地上的拖拉机、空中的植保机、水下的增氧机,一大批高精端农业机械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技术支撑。

作业全程化  农业提质又增效

辛勤耕耘的青岛农机化,正在向纵深领域发展壮大。由一家一户分散农机作业向一体化经营转变;由单项作业向农林牧副渔全程全面机械化转变;由耕种型向涵养土地资源、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变,土地变成“面包田”,农业提质又增效。

一开春,青岛农机人就得到了好消息,农业部批复将青岛市作为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市,激励着青岛农机人奋马扬鞭自奋蹄。锁定小麦、玉米、花生、马铃薯四大作物,突出耕地、播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六大环节,全力推进全程机械化,力争到2018年,小麦、玉米、花生、马铃薯生产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9%、95%、85%、83%,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青岛人不满足于全程机械化的“”,更要提升机械化的“”。

青岛胶州市胶西镇苑戈庄村的地里,柳邦飞正驾驶拖拉机进行深松作业,他兴奋地说:“我的2台大马力深松机去年作业4000多亩,今春也是开门红,农民争相使用!

据了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民长期用小中型拖拉机传统耕地,在土壤深度15cm左右的位置,形成了10cm左右厚的坚硬犁底层,影响农作物根系下扎,成为制约粮食增产的瓶颈。农机深松深度达到了25cm以上,能够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孔隙度和雨水渗透能力。实施农机深松整地,一是能抗旱,同等情况下可少浇1-2遍水;二是抗倒伏,农作物根系发达、扎的深,抗击自然灾害能力强;三是能增产,粮食平均亩增产10%左右。

为此,青岛市投入1.2亿元,在全国率先实施普惠性深松整地作业,每亩作业补贴25-35元。目前,全市深松整地作业面积达到了300多万亩,占适宜深松土地的70%以上,今年计划完成106万亩,将适宜土地基本深松完,全面增强土壤蓄水保墒、抗旱排涝能力。

在莱西市姜山镇,一望无际的绿油油麦田里多了些细碎秸秆,脚踏麦田软如厚厚的地毯。种粮大户王志涛激动地说:“我承包土地种了1000多亩的小麦,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种了3年 ,土地变成了‘面包田’,秸秆腐烂变成了有机质,1亩地用化肥由原来150多斤减少到100多斤,还能节省50元的作业费呢,我种的麦子吃起来更健康!”。胶州市杜高古采用保护性耕作种植的300多亩小麦,亩节本增效100多元,他为此编了一段顺口溜,“保护性耕作真叫好,省时省力又环保,景色优美天际蓝,亩产最低一吨半!”。

青岛市从2006年开始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全国率先探索形成了一年两作技术模式,技术在黄淮海地区领先。今年青岛要创建全国农业保护性耕作示范市,实施面积130多万亩,占全市适宜面积的59%,减少了秸秆焚烧,提高了土壤有机质,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每年为农民增收节支1.3亿多元。

青岛市在小麦玉米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的基础上,将农机作业领域向别的农作物及蔬菜生产拓展。

在平度市杨家顶子村温暖的温室大棚里,记者看到一盘盘嫩绿大葱苗一片生机盎然。村支部书记杨同林说:“全村种植大葱1800多亩,周围村种的有4-5万亩。我们投资200多万元,建起了高标准育苗温室,从日本购买了大葱移栽机械、收获机械,大葱生产实现了种子包衣、育苗、移栽、收获等生产全程机械化,大大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

花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了80%。

马铃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了75%。

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作,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千百年来亿万农民的光荣梦想,记者强烈地感受到,这个梦想在青岛的大地上正在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