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陈雨露:建立新常态下新的政绩评价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在参加全国人大北京团审议时提出,从根本上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之一是要构建新常态下的新的政绩评价体系。
作为知名金融学家,陈雨露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审议解读从数据切入。他发现,报告对2014年的政府成绩单分六大类通过15个核心数据来表现,一是GDP数据,二是价格就业数据,三是经济结构优化情况,四是经济发展质量,五是人民生活的改善,六是改革开放的突破。
陈雨露认为,这份报告已经体现了对于政府绩效评价体系新的突破,最大特点就是速度和质量并重。他建议,今后中央对地方政府的评价,包括全国人大、地方人大对同级政府工作的评价,也需要构建完善新的政绩评价体系,这个新体系应该着重把握六个特点。
首先是从速度评价转向速度和质量综合评价,也就是要兼顾中高速和中高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常态“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特点来综合评价, 核心是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但是对于速度也不能偏废,政绩评价唯GDP与去GDP,两者间应该有一个好的结合。
二是在结构优化和经济运行质量指标方面,陈雨露认为,随着居民家庭财富逐步增加,特别是因为房地产和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居民收入结构不再单纯依赖工资,通过收入分配结构、国民财富结构来衡量贫富差距,会比单纯考核收入增量更准确,更符合大多数人的真实感受。
三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指标,主要要考核研发经费支出、技术创新以及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指标,这三类指标能够比较完整地反映技术创新从研发投入到形成产业创新的整个链条。
四是考核深化改革应对多挑战的指标,也就是就业指标、价格稳定指标、环境风险指标、财政金融风险指标,把好经济社会安全稳定的底线。
五是新旧评价体系之间的转换需要实事求是。面对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繁重任务,要有义无返顾的迫切使命感,但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比如说结构优化中,投资是不是就一定越低越好?第三产业的比例是不是一定越高越好?这些都要有一个实事求是的判断。
最后就是公务员的管理体系。面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地方,考核的重点要有所区别,这样在执行中才可能更科学。
原文链接:
[北京日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建议建立新常态下新的政绩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