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陈雨露:发挥学科优势 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把教学管理和办学活动真正纳入到法治轨道,为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奠定制度保障。
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更加有效地从体制机制上为教师开展跨学科、多学科研究创造条件,发挥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优势。
鼓励和支持广大师生广泛参与,这既是高校民主办学的要求,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项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高校在培养法律专门人才、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开展法治领域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建立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承担着重大责任,一直是推动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任务的实施,为高校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使命和要求。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党和人民在新形势下面临的一项重大历史课题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党解放思想,审时度势,科学地分析当前我国法治建设面临的形势与任务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使命
法治是现代社会最核心的标志,也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非常重视法治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状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法治建设面临新的形势,法治建设任务更加繁重。基于对当前形势和任务的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任务,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了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我国法治建设指明了方向,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和拓展,同时也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面临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任重而道远。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党深刻把握新形势下治国理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而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需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健全的法制是维护市场自由和市场秩序、保障市场经济良好运行的重要条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法治化是衡量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标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同步性,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本身就是法治化的过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新形势下发展人民民主的根本保障。法制是民主的载体和保障,依法治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发展人民民主,保障人民作为国家和社会主体的政治地位和主权权利。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决定》围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目标,确定了6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提出了180多项重大举措。要落实和完成好这些举措与任务,把“纸上的法律”转变为“行动的法律”,还需要社会各方的极大努力。此外,《决定》还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党内法规要同国家法律相衔接和协调,坚持人民的法治主体地位,等等。如何深入地理解、阐释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使之更好地为广大人民所接受,更好地指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同样也需要各方特别是理论界的努力研究和探索。毫无疑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重大历史任务,是当前党和人民面临的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二、深刻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高校提出的新使命、新要求
贯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高校承担着双重任务:一要发挥自身的功能和优势,为建设法治中国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并提供智力支持;二要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把教学管理和办学活动真正纳入到法治轨道,为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奠定制度保障。
1.高校应在培养高素质法律专门人才、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适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高校要努力提高法律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人才是强国的根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完成法治建设的各项任务,必须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法律专门人才。高校是法律专门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法学教育快速发展,建立了规模宏大、机制比较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法律人才,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另一方面,当前中国高等法学教育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还不够深入,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培养体系还不够完善,学生实践能力总体不强,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培养不足,等等。这些问题与不足,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今后高校要特别注重在提高法律专门人才培养质量上下功夫,同时还要加强对其他专业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要从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增强全民的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对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2.高校在认真组织师生深入开展法治领域重大问题的研究,为建设法治中国提供智力支持方面应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决定》对全面依法治国做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提出了许多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不仅直接关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成效,而且事关高校法学学科的发展、法律人才的培养以及中国法学事业的进步。研究和解决这些课题,高校不仅有着学科和人才优势,而且承担着特殊的责任,把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作为学校特别是法学科研的重要内容和主攻方向,鼓励、引导和支持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研究和解决这些重大任务和重大课题。深入研究和全面阐释《决定》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进一步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在规律,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理论。鼓励和支持广大师生参与国家有关部门的重大课题研究,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组织重大课题攻关,把对重大问题的研究与学校的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和支持广大师生参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起草工作,关注社会上的一些典型案例,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平正义。
3.高校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学校各项工作,落实好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担当起贯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表率
依法治校,就是在民主的基础上,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尤其是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等来治理学校、管理学校的各项事务,使学校的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高校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方略在大学治理中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就是要改变长期以来人治社会对高校的影响,树立依法治校的理念,建章立制,按章办事。当前,一些高校还存在着包括规章制度不完善、发展规划不合理、资源配置不科学等问题,影响了学校的发展水平,这些问题的有效和根本解决,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全面依法治校的落实。
三、勇于担当,发扬传统,发挥学科优势,为建设法治中国贡献更大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作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一直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学校在立校之初就成立了法律系,它是新中国诞生后创立的第一所正规的高等法学教育机构,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的“工作母机”和“法学家的摇篮”。学校教师参与了新中国所有重要的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2013年11月,学校正式发布了章程,是全国首批发布章程的六所高校之一。在新形势下,中国人民大学将立足学校实际,继续面向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需求,发挥优势,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中国建设不懈努力。
1.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综合优势,在努力提高法律专门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深入开展法治领域重大问题的研究、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供智力支持
以“厚重”为灵魂,提高法律专门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学校提出了要以“厚重”为灵魂培养杰出人才。所谓“厚重”,有四个方面的内涵:第一,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要有科学精神,要有跨文化的沟通能力;第二,要有哲学功力和建设性思维;第三,要有政治上的追求和理想的坚持能力;第四,要有体育精神,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合作的能力。高素质的法律专门人才,同样要以“厚重”为灵魂,既要掌握丰富、精深的法律知识,更要拥有上面所讲的四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法学院围绕“建设一流法学院,培养卓越法律人”目标,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发展、社会服务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培养了一批批具有人文情怀、不懈追求真理、坚定崇尚法治、努力奉献社会的法律人。
提高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创新能力,致力于法治领域重大问题的研究。《决定》提出了法治领域的一系列重大课题,这些问题大都涉及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多个方面、多个领域,具有综合性与复杂性。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不仅仅是法律专家的任务,也需要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广泛参与,需要组织多学科的专家进行问诊把脉、开展综合研究。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做了不少工作,积累了不少经验。针对《决定》提出的任务,我们将加大力度,组织更多的跨学科、多学科研究。同时,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更加有效地从体制机制上为教师开展跨学科、多学科研究创造条件,更好地发挥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优势。
2.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高等教育法律法规的同时,认真落实学校章程,加强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校
《中国人民大学章程》的制定为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章程体现了党和国家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同时充分反映学校的实际和特色,对于坚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原则,更好地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进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改革;更好地加强学术组织的建设,让教授们通过这些学术组织来更好地行使学术权力;更好地拓展民主管理的渠道,让更多的师生员工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都具有重要意义。为确保章程建设落实到推动学校事业科学发展上面,学校当前重点抓好两个环节,一是以章程为指导,进一步清理全校各类规章制度,健全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规章制度体系;二是推进规章制度体系的执行和实施,狠抓落实,推动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的改革,最终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和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
3.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入推进学校综合改革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深层次、全局性的改革。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也为中国人民大学迎来重大战略机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入推进学校的综合改革,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鼓励和支持广大师生广泛参与。这既是高校民主办学的要求,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广大师生是依法治校的重要主体,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利益相关者,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必须充分尊重他们的权利,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这也是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减少失误的基本要求。要积极创造条件,运用多种形式,吸引广大师生广泛参与改革过程。
确保改革方案形成的规范化、程序化,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步伐。在讨论和决策程序上,要充分吸收各依法治校主体、学校有关职能部门的广泛参与,同时要坚持规范化、程序化的操作,稳妥推进,切忌急于求成。要处理好综合改革方案与原有制度、规划的关系,做到一脉相承又创新发展。同时,要确保改革的方案,符合国家有关法律和大学章程的要求。
及时加强制度建设,落实和巩固改革成果。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一场涉及高校发展的深层次、全局性的改革,内容十分丰富,必须及时加强制度建设。一方面,根据改革的内容,及时修改、补充、增加学校原有的相关规章制度,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新的完善的制度规章体系;另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师生充分了解、自觉遵守这些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改革成果切实落到实处。
(原文刊于 《中国高等教育》2015年第6期 作者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