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市城镇雨水利用工程收集利用雨水2781万立方米
原标题:今年全市城镇雨水利用工程累计收集利用雨水2781万立方米 收集利用雨水 一年省下14个昆明湖
留住每一滴水、用好每一滴水。自市水务局了解到,2014年全市城镇雨水利用工程累计收集利用雨水2781万立方米,相当于省下了约14个昆明湖的水量。
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2014年,本市完成公园综合雨水利用改造、雨水收集池、透水路面、下凹式绿地、集雨樽等250余处城镇雨洪利用工程。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城镇雨水利用工程967处,雨洪综合利用能力达2153万立方米,“今后,将进一步加强雨洪水综合利用工程建设,利用公园、停车场、居民小区等,建设雨水吸纳、蓄渗和利用工程,推进‘海绵家园、海绵城市’建设。”
立交桥下蓄水池收水9万立方米
12月15日一早来到了左安门桥,在桥东北角的一处小房,市排水集团有关负责人说:“别看这间小房只有五六平方米,但地下却是一个巨大的蓄水池,专门用来收集方圆5公顷的雨水。”
自楼梯而下,是一个巨大的地下空间。该负责人说,蓄水池分大小两个,小池容积1977立方米,收集初期雨水。降雨初期15毫米左右的雨水中,除了垃圾、沙土等,还含有大量有机污染物,要先收集起来经处理后再利用,“干净雨水则会被送进容积6048立方米的大池子,排入河道补充水量或被再利用起来。”
如果没有蓄水池,初期雨水会直接流入护城河,水中的污染物对河道甚至地下水都会造成影响。
据了解,目前,全市已经建成立交桥下的蓄水池25个,2014年这些蓄水池的初期雨水池就已累计收集9万多立方米的雨水,“也就是说有9万多立方米的脏水没有排入河道,而是被再利用起来。”2015年,还将在部分下凹式立交桥建设26个蓄水池,收集起来的雨水也将被用于道路降尘、绿化灌溉、洗车、补充河道景观用水等。
公园甬道绿地都能集雨
在月坛公园,工作人员指着一处井盖说,“这口井下,就是500立方米的公园雨水收集池。”
而雨水的来源,则是周边3万平方米的空间,“约有2万平方米的绿地和1万平方米的硬化路面。”该工作人员说,“以往,雨水并没有被利用起来,而是被白白排放了。我们因地制宜,通过节约型园林绿地集雨再利用技术的应用,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月坛公园的雨水收集系统,通过蓄水池、渗水砖等,收集雨水进入,经过过滤、加压后,用于公园内的植物绿化、喷灌工程用水,以及供应园内公共卫生间的冲厕卫生用水。
“有了这套系统,雨水不会被浪费,而是变成了净水用于绿化等,现在我们园内灌溉、冲厕,基本不使用新水,利用净化雨水就够了。”该工作人员说,“而且通过雨水收集系统,改善了公园的小气候,这里夏天要比周边更加湿润宜人。”
据了解,目前本市已有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园博园、颐和园、北京植物园、月坛公园、地坛公园、万寿公园等多个公园建成雨水收集系统,保证一定降雨量下,进入园中的雨水全部被利用,节省了大量的水资源。
建设“海绵家园、海绵城市”
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说,“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本市将充分利用公园、停车场、居民区、产业园区、绿化带等设施,建设透水砖、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等雨水吸纳、蓄渗和利用工程,继续打造海绵城市。”
自海淀区了解到,该区的中关村展示中心雨洪利用工程,可以收集海淀公园、展示中心和新建宫门路的雨水,年设计可利用及调蓄雨水9.28万立方米。位于杏石口桥和门头馨村小区的地下蓄水池也已于2014年建成。这两处蓄水池总容积近7000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26.5公顷。
“雨水收集起来以后,除了部分渗透回填地下水,其余的还用于浇灌绿地,节约了三分之一浇灌用水。”该区有关负责人说。以后,凡是新建项目,一律要配建雨水收集设施,否则不予审批,“小区规划建设方案出来以后,建设单位要将详细的雨水收集设施方案递交上来,我们会提出具体要求,并对今后的施工进行验收。”
今后,本市将进一步加强雨洪水综合利用工程建设,以不增加外排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为目标,城市开发建设、旧城改造和市政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按照“先入渗、再蓄滞、后排放”的原则,建设雨水吸纳、蓄渗和利用工程,推进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家园、海绵城市”建设。(祁梦竹)
相关新闻
首博全面展示“南水进京路”
12月15日上午,“饮水思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展览”在首都博物馆开展。展览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实物等方式,向游客展示不平凡的“南水进京路”。
展览设在首都博物馆地下一层展厅,整个展厅以海蓝色为主色调。顺着指示路线进入展厅,发现天花板上荡漾着淡蓝色的水波纹投影,还能隐约听到水流奔腾的背景声,为参观者营造出一种“南水北上”的壮阔感。
据首都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展览分文化篇、建设篇两个展区,分别从“水对人类文明演变的重要影响、水对城市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必要性、决策过程和建设运行”两个维度进行了生动展示。其中建设篇中的“建设与创新”是整个展览的重点,展览以图文和实物,对陶岔渠首枢纽工程、沙河渡槽、穿黄工程、PCCP管道工程、西四环暗涵工程等重大节点工程的科技创新点进行了详细介绍。
在展厅的西北侧,还设有“工程之最互动查询触摸屏”,参观者只需轻点屏幕,就能查询世界范围内同类工程的情况。在展厅北侧的三维电子沙盘上,还可以“参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沿线沙盘,如丹江口水库、泄洪区、北拒马河、大宁调节池等。
在展览中,不少实物展品吸引了大量参观者驻足,标尺、对讲机、强光探照灯、工程铲,都在展览上亮相。“看到这些筑渠工具,我能想象到施工现场是怎样的艰苦。”一位参观者说。除了筑渠工具,展览还展示了拆迁公告、移民选房通知、移民新房设计方案等实物,体现了“饮水思源”的主题。
“如果把南水进京看成一场接力跑的话,那么我们单位负责的是最后一棒。”参观完展览后,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的李想说:“看到工程这么艰巨,我们就更要跑好这最后一棒!”
据了解,“饮水思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展览”将持续到2015年上半年,展览期间首博其他展览正常布展。(朱松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