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林深处有猿家

01.03.2016  08:35
这里栖息着我国仅存的25只海南长臂猿,是世界级珍稀濒危动物
雨林深处有猿家   走进海南省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标本室,记者的目光立即被两只海南长臂猿标本吸引。1980年,这对长臂猿母子被偷猎者射杀后拿到市集上叫卖。后来,偷猎者被捕判刑,长臂猿被制成标本,保存至今。
  当时,海南长臂猿仅剩两群、7—9只,濒临灭绝。
  经过30多年的保护与恢复,这一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增至4群、25只。
  “尤其是去年长臂猿新增了一个家庭群,让我们看到了保护的希望,这么多年的努力终于有了起色。”保护区管理局科研教育科科长周照骊已在霸王岭守护长臂猿13年了,他最感欣慰的是,长臂猿的数量在稳定增长。
  
   珍稀程度与大熊猫不相上下
  古树参天、怪石林立,一路山花烂漫,山泉、溪涧旁虫鸣鸟唱,响彻幽幽山谷。
  位于海南西南部的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生长着维管束植物2213种、高等动物365种、昆虫2097种、菌类335种,集动植物王国的霸气和生物基因宝库的灵气于一身。
  保护区内的海南长臂猿,是中国特有的世界级珍稀濒危动物。由于拥有与人类基本相同的骨骼、四肢、五官、新陈代谢等,它们还是研究人类起源和进化过程的重要对象,其珍稀程度与“国宝”大熊猫不相上下。
  据介绍,海南长臂猿在幼年和青年时期经历数次毛色更替,很难从外貌上分辨雌雄。直至成年后,雄性全身为黑色、雌性则毛色金黄。这一典型雌雄性二型现象在其他种类长臂猿不明显。在种群结构方面,只有海南长臂猿和黑长臂猿观察到一夫双妻现象,这些独有的特征具有极高的科研和学术价值。
  每天,保护区的监测队员们背上简单的行囊,寻找雨林精灵长臂猿的踪迹。几十公里的山路,只有一小段能骑摩托车,其余大部分都要靠双手双脚“披荆斩棘”,保护区内的9个长臂猿监测站,最远的要走3—4个小时,最近的也要走一个半小时。
  “在山上待五六天,肯定能看到长臂猿,运气好的话,一天就能见到。”保护区最早的长臂猿守护队员陈庆告诉记者。陈庆第一次见到长臂猿是在30多年前,当时他还是霸王岭国有林场的伐木工人,一次砍树时抬头发现树冠上两只“猴子”正好奇地瞅着他。
  周照骊说,上世纪50年代,有2000余只海南长臂猿活跃于琼岛的12个县。由于滥砍滥伐森林和人类捕杀,长臂猿数量锐减至个位数,且仅存于霸王岭的原始雨林。
  “1980年,保护区刚成立时,人们对保护长臂猿还不够重视,例如,当时伐木工人如果能领200元的工资,护林员只有50元。”陈庆说。
  上世纪90年代,一批长期倾力于长臂猿保护的专家学者奔走疾呼之后,保护区开始彻底封山育林,进一步加强海南长臂猿保护。
   丰富其“食谱”,恢复栖息地
  周照骊说,保护区面积近3万公顷,可供长臂猿生活的区域却只有一块182公顷的狭小“孤岛”。几十年来,为了躲避人类,它们一再向高海拔地区迁徙,活动海拔甚至高达1250米。其实,它们喜欢在600米—900米的低海拔区生活。
  长臂猿没有获得足够的空间建立新群体,会导致近亲繁殖,影响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而影响到种群的生存力。周照骊认为,当务之急是恢复长臂猿的栖息地,把遭到人类破坏、破碎化的高大乔木林恢复起来。
  2005年至2008年,保护区对南七河腹地的人工松树林进行改造,种植各种长臂猿喜食乡土树种30多万株。2008年起,保护区与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合作,在霸王岭种植了10万株长臂猿喜食树种,恢复2248亩栖息地。
  凭着多年的观测经验,陈庆总结出了长臂猿雨季和旱季的主要食谱。“长臂猿喜欢吃啥,我们就种啥。”护林员和监测队员们平时巡山时留心捡拾树种,回来育种再移栽到雨林中。2014年,强台风“威马逊”给昌江带来了暴雨山洪,霸王岭部分山体滑坡,树木受损严重。台风一过,护林员们就补种了暗椤、黄桐等长臂猿喜爱的乡土树种。
  保护区管理局监测结果显示,海南长臂猿可以食用的果实和树叶种类越来越多,已从2006年的84种跃升至2013年的130多种。
  如今,在霸王岭较低海拔处的村庄,村民们经常能在清晨听到猿声,这在10多年前无法想象,随着保护与恢复,长臂猿们又渐渐重返原先的家园。
  虽然保护取得一定成效,但对长臂猿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根据观察,海南长臂猿一般7—8年性成熟开始繁殖,成年雌性每两年产1仔,自1984年以来估计共产仔不少于30只,但现在霸王岭只有25只长臂猿,为什么种群增加的速度如此之慢?是否和近亲繁衍有关?跟踪了几十年,为什么从未发现长臂猿的尸体?长臂猿身上有太多不解之谜,唯有更加深入地研究才能更好保护。
  尽管保护区长期与科研院所合作,也有许多灵长类动物专家先后到霸王岭从事科学研究,但海南长臂猿的专项研究依旧匮乏。
  “我们的监测只是停留在记录它们日常生活行为的表面,以我们的文化水平,研究课题做不起来。保护海南长臂猿,亟须高水平的科研人员扎下根来,做专题研究。”监测队队长韩文涛说。
   亟须帮助周边百姓解决生计问题
  霸王岭保护区地跨昌江黎族自治县和白沙黎族自治县,保护区周边有3个乡镇56个村庄、3万多人口。当地村民以种植木薯、甘蔗、橡胶等传统农作物为生,九成村民生活较贫困,是海南省重点扶贫对象。少数村民上山采药、采藤、砍柴解决生计,却侵扰了长臂猿栖息地的平静。
  “山里百姓祖祖辈辈都有山上讨生活的习惯,要他们放弃上山谈何容易?”保护区管理局社区宣传科科长廖鸿说,“一方面我们要打击偷猎者,一方面要帮助保护区周边老百姓解决生计问题。”
  霸王岭林区森林公安局子宰林区派出所负责管护范围逾10万亩,“点多、线长、面广,仅靠所里3名干警,很难做到有效管控,必须依靠群众、监测队员,共同打击‘偷山’行为。”已经在保护区工作8年的所长陈民权说。
  “就是要让村民们知道保护区的一草一木不能挖、砍、采。”陈民权说,近年来,得益于政府的重视和村民保护意识的提高,保护区偷猎案件呈下降趋势。
  春节刚过,廖鸿和周照骊就忙着到保护区周边几个村庄考察,调研推广种植益智苗的可行性。
  “适合在山区种植的经济作物里,益智苗的价格相对稳定,一家农户一年能挣2万元,而且在橡胶林里套种,不会占用新的土地。”廖鸿说。
  白沙县青松乡青松村委会苗村,这里的橡胶林呈现出一片片“映山红”。外人看来美不胜收的风景,在廖鸿眼里却是“负担”:“近几年橡胶价格一路跌,我们的社区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苗村背靠斧头岭,属于霸王岭保护区范畴,有时在村里就能听到长臂猿的叫声,被称为离长臂猿最近的村庄。
  苗村约320口人,外出打工的很少,基本上都留在村里以农业为生,每人每月能领到20元的生态补偿。为减轻像苗村这样的临近长臂猿村庄对保护区的压力,保护区近年来致力于帮助村民们发展生产建设。
  保护区向村民们发过五脚猪苗、蜜蜂苗,做过养猪、养蜂等培训。多年来,保护区和一些长臂猿保护组织合作,在这里进行了持续的社区宣教活动,把曾经的偷猎重灾区转变为护猿示范村。
  “有时,长臂猿就在我们头顶上吃果子,任由我们拍照、观察,太奇妙了。”苗村村民、监测队员李全金说。(记者  黄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