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建设近自然森林

03.04.2018  09:31
雄安新区建设近自然森林:优先用乡土树种,不统一行距随机栽

  雄安新区成立近一年来,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先谋后动、规划引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优先规划建设城市森林,探索在我国尚属首例的平原地区大面积异龄、复层、混交样式的近自然森林建设,打造“千年秀林”,同步创建“数字森林”。
  从“千年秀林”栽种的第一棵树开始,具体落实造林工程的雄安集团,就按城市中央森林公园的标准来实施,全方位创新植树造林的理念、模式、机制、技术、养护、管理等流程,大力加强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手段的应用,创造了植树造林的“雄安理念”“雄安标准”“雄安模式”“雄安质量”,着力打造未来的“雄安宝库”。
 



千年秀林9号地块。王帅摄


  打造优美生态环境,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的明确要求。
  按照部署,雄安新区率先启动了植树造林项目。2017年11月13日,“千年秀林”的第一棵树、第一片林在9号地块扎根。9号地块处于新区中心的优越位置,是未来的城市中央森林公园。
  2018年3月30日,9号地块春季造林项目、10万亩苗景兼用林春季造林任务正在火热推进。预计到今年年底,“千年秀林”面积将达11万亩植树1100万多株。
   “雄安理念”:尊重自然生命 营造近自然森林
  “千年秀林”如何与“千年大计”的定位相适应?雄安新区创新植树造林的理念,提出“尊重自然生命,营造近自然森林”。
  雄安新区的植树造林,不同于一般城市的绿化工程。它要构建的是平原地区大面积异龄、复层、混交样式的近自然森林,打造伴随雄安新区共同成长的“千年秀林”。
  所谓近自然森林,就是遵循森林的自然演替规律,在适度人为干预下,实现森林自我调节、自我更新、自我演替,最终形成异龄、复层、混交的稳定生态系统。创新栽植方式,要求相邻的三棵树不能在一条直线上,而是要按自然的方式斑状混交,不确定株行距,自然随机布点。遵循适地适树的理念,选择乡土的、适生的、长寿的、美观的等多样化的适地树种或外来树种,以适应新区的土壤酸碱度、含水量、华北地区降水量等自然条件。
  换言之,尊重树的生命,树在雄安被视为与人一样具有生命情感价值。“千年秀林”,指的不是每一棵树都能活一千年,而是树本身能够像人类一样能自然演替、生生不息。一棵树的寿命也许只有几十年、几百年,但它的子子孙孙却能伴随雄安新区的发展而繁育、成长,共生共融。
  “千年秀林”培植好后,将配合森林斑块、郊野公园、绿色廊道建设,组成片、廊、环相连的新区森林生态系统,为新区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生态产品,成为城市组团之间的重要生态缓冲区和生态福利空间共享区,成为构建绿色低碳新区的重要保障。
   “雄安标准”:编制《雄安新区造林工作手册
  “千年秀林”的选苗、种植、养护等如何统一标准?雄安新区利用“实验林”形成科学依据,创新编制植树造林手册,统一管理标准,统一技术培训。
  在著名森林专家的指导下,新区先在容城县175亩造林地块上选种了一片“实验林”,开展规划设计、招投标、苗木选择、技术支撑、施工管理、运苗卸苗、挖坑种苗、浇水养护、后期监管等实践,形成适合新区造林需求的经验总结,结合中国林业种植原有的科学依据,创新编制出科学适用、独具特色的《雄安新区造林工作手册》。
  “传统的挖坑栽树,在雄安新区是行不通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标准、创新”,雄安集团生态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雄安新区造林工作手册》对造林工程管理、苗木质量、栽种步骤等全流程都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并将质量优先、科技保障理念贯彻于全过程。并随着植树造林工程的推进动态修订,目前正在使用的已经是手册第二版。
  “千年秀林”的用苗坚持“三优先,五不要”原则,优先使用乡土树种、本地苗木、苗圃换床苗,不要梳小辫的苗、非苗圃的苗、截干的苗、非本地树种、移栽的大树。对用苗标准还有三个基本要求:一是所有苗木必须提供“二证一签”,即苗木检疫证、苗木检验证、苗木产地标签。二是乔木树种一律使用原生冠苗,不使用截干苗;主干基本通直且有明显的中央领导枝。三是植株生长健壮、冠形完整、株型端正、土球完整不散坨等等。严格把关,不合格苗木,一律不得使用。只有达到标准的树苗,才可能进入“千年秀林”。
  对所有要参与千年秀林建设的承包方、监理、参建人员,雄安集团还统一开展强化培训,让每个人确实掌握在新区植树造林的技术,都明明白白知道在新区怎么选树、种树、养树,然后才开始动工。为客观评价造林成效,还通过监理单位、第三方来实行合格率验收、成活率验收、保存率验收,形成验收报告,随时抽样检查。对问题较多、整改不到位、不配合的单位和个人实行“黑名单制”,拒绝其参与雄安新区生态建设。
  采用草绳或无纺布对苗木土球密包、捆绑苗木“二维码”专用“森林扣”、支撑苗木的竹竿都要有节长要求、实行“黑名单制”……植树造林的“雄安标准”,不仅保证着“千年秀林”的质量、成活率,也领先了国内风气、引领着苗圃行业的发展。
 



工作人员测量树木冠幅。陈安阳摄


   “雄安模式”:投资人+施工总承包、共建共享可持续造林
  如何实现“千年秀林”建设的科学化智慧化?新区创新体制机制,创造了植树造林的“雄安模式”:实行“投资人+施工总承包”模式,形成共建共享、充满活力、可持续造林机制,采用区块链技术创新监管造林资金,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共建共享森林发展。
  实行“投资人+施工总承包”联合体模式。新区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作用,突破传统政府财政全额投资造林模式,通过市场化运作,实行“投资人+施工总承包”的联合体模式,引入资金实力强、技术先进、管理优秀的企业,通过多元投融资、共享共建共护的方式,坚持专业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实现造林绿化规模化、企业化、高效化。譬如参与过京沪高铁、港珠澳大桥等项目的团队和专业造林公司结合在一起,用先进的管理经验与国内外优势技术组成一个联合体来参与千年秀林项目。
  形成共建共享、充满活力、可持续造林机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转变传统植树造林思路,通过多种经营、多元发展、多业并举、多轮驱动的方式,按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思路,实现企业与农户、集体间多要素多方式合作,形成共建共享、充满活力、可持续造林机制,调动群众参与新区植树造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增加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让新区人民共享绿色发展成果、增强获得感。
  应用区块链技术创新造林资金监管。雄安是透明雄安,“千年秀林”是新区第一个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植树造林的每一笔资金、每一分钱都要有明确的流向。为此,新区专门研发了采用基于区块链技术打造的项目资金管理平台系统,对植树造林参建单位及利益相关单位项目专项资金流向进行实时动态监控,确保专款专用,防止有的地方项目中发生的层层分包、层层转包、层层克扣等问题,有效防控廉政风险,铲除腐败的温床。在项目施工前,雄安集团就提前把所有参与植树工人的工资卡号收集好,关联到区块链平台系统,动态记录掌握工人的工作情况,造林的钱最终也直接打到每一个工人的账户上。
   “雄安质量”:“二维码”全流程精准管控质量
  如何保证“千年秀林”植树的质量?如何培植“物理城市森林”时同步构建“数字城市森林”?
  雄安新区组织研发雄安森林大数据系统,让每棵树都有专属的“身份证”(身上的二维码),并充分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高科技建立智能平台,实施从苗圃到种植、管护、成长的可追溯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对苗木质量、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的精准管控,同步构建“数字森林”。
  “千年秀林每一棵树都是有身份的,有生命的”,雄安集团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从苗圃选材时就登记了“二维码”,扫描后能详细了解到苗木的来源、树种、产地、坐标身份信息。
  在新区栽种后,“二维码”将全流程记录从栽培、检查、管护、修剪等的全过程,树犹如人在新区得到了充分的尊重。新区还将通过实时监控与人工巡查、无人机飞防与人工养护相结合等手段,对每一棵树进行监控、跟踪,严防病虫害、森林火灾,确保造林成活率、后期监护。
  每棵树苗从苗圃运出时就已经系上了“二维码”牌,但其所用的铁丝和系法随着树苗的生长会损害树,还需要解开用雄安标准的绝缘软塑料铁丝重新系绑。为此造林团队专门设计了一款“雄安森林扣”,系绑的方法不仅美观独特,还能随着树苗的生长,“森林扣”自然地一点点松开,减少树木的损伤。
  可以说,从顶层规划设计到新区栽种下的第一棵树开始,高质量理念、高科技应用就贯穿“千年秀林”项目全流程,“雄安质量”就是“千年秀林”的“灵魂”。
 



捆绑苗木“二维码”专用“森林扣”。陈安阳摄
 

   “雄安宝库”:“数字森林”将创造人类造林历史
  据悉,到2030年,“千年秀林”的面积和植树数量均会有海量增长,新区蓝绿空间占比将大于70%,森林覆盖率达到40%,建立起典型的平原森林生态系统,蓝绿交织、清新明亮的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形成。
  雄安新区每种下一棵树,线上就对应一棵树,虚实一一映射,“数字森林”成为数字雄安的有机组成部分。
  建设数字城市,打造智能新区,数字森林也将创造历史。未来,雄安海量规模的“数字森林”,不仅会领先世界,而且随着大数据库的丰富和科技进步,森林自然演替的规律等很多有价值知识会被掌握,“千年秀林”及“数字森林”必成人类造林史上的“雄安宝库”。

雄安新区一年来植树780万株
  记者25日随同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加大林业网
“千年秀林”扮靓雄安
用苗木“身份证”确保造林质量 “千年秀林”扮靓雄林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