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吴起:看那荒山改变了模样!
05.11.2016 04:38
本文来源: 林业网
看那荒山改变了模样! 翻越雪山,跨过草地,一路跋涉,一路征战。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终于到达陕西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结束了二万五千里征程。
这一路上的最后一仗名叫“切尾巴”战役。10月21日4时半,毛泽东登上吴起镇西边的胜利山,在一棵杜梨树下,召开了战前动员大会。会后,他告诉警卫员,“枪声激烈时不要叫我,枪声零星响时再叫醒我。”随后便靠着这棵杜梨树,酣然入睡。7时,战斗全面打响,红军采用分块切割、相机包围的战术,经过数小时激战,消灭了国民党第35师一个骑兵团,击溃国民党第32、36两个兵团,切断了长征中一直甩不掉的“尾巴”。
胜利山上的这棵杜梨树是见证了当年那场战役的唯一一抹绿色。吴起革命纪念馆原馆长吕军说:“以前,从山顶向下望,全是光秃秃的。而现在,满山的油松、沙棘、山杏、山桃,层林尽染,哪里还是黄土高坡?”
“山是和尚头,沟是干丘丘,三年两头旱,十种九难收”“下一场大雨褪一层皮,发一场山水满沟泥”……一句句民谣道出了吴起曾经的地理风貌。上世纪90年代,吴起县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0%以上,成为黄河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那时候也动员老百姓种树,但粗放式的开垦、放牧,仍然让这一片土地“年年造林不见林,岁岁栽树树无影”。
变化是从1998年开始的。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吴起县率先实施退耕还林和封山禁牧,1999年一次性退耕25度以上坡耕地就达到155.5万亩。目前,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44.79万亩,林草覆盖率由1998年的19.2%提高到了2015年的72.9%。
“要说退耕还林,吴起县称得上是全国第一县。现在,生态环境好了,水汽雾气多了,常年不见的狐狸、狍子、野猪之类的野生动物也出现了。每一个生长在黄土地上的人,都能够感受到这番实实在在的变化。”吴起县林业局局长吴宗凯说:“此外,农民的意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肆意开垦、随处放羊、砍树烧炕的现象十分常见,但现在,随着天变蓝了、山变绿了、水变清了,农民从心里珍惜林木,再没人愿意毁林了。”
从“兄妹开荒”到“兄妹种树”,如今的吴起因绿色而璀璨。从卫星遥感图上看,吴起县的县域清晰可见,在黄土高原上呈现出明显的绿色。这样的成绩归功于持之以恒的精神:十几年来,这里的干部始终把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第一位,从未偏离;十几年来,这里的农民一锹一铲种下每一棵树,从未停歇。
退耕还林,得到的不仅是青山绿水,也是金山银山。今年61岁的李仲帮,2012年从吴岔村搬迁到了铁边城镇的新房里。“原来在山里,水、电、路不通不说,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退耕还林好,现在我家退出的地都种上了林子,这几年,又种了山桃、山杏等,今年收成好,光山桃就结了2000来斤,能挣五六千元。再加上打工的收入,生活比以前好太多了。”
把生态建设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创新生态惠民、家庭林场等造林护林新机制,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这是吴起县未来生态发展的目标。
南沟村党支部书记闫志雄还有一个身份,是林海有限公司总经理。2004年,闫志雄承包下周边村民退耕后的土地,成立公司,雇佣农民,开始了植树造林的新模式。“村里面年龄大一点的、打工不方便的,都可以来种树。一人一天栽20株,挖坑、植树、浇水,不是很难,一天能挣120元。春天栽一次,大概45天左右的时间,如果成活率没达到85%,秋天还会再补栽一次。”闫志雄说:“经济林的收益还算不错,虽然盈利不多,但既保护了生态,又致富了农民,我会一直做下去。”
近20年的退耕还林,在这条绿色的长征路上,吴起将继续坚定地走下去。(记者 丁雅诵 张丹华)
本文来源: 林业网
05.11.2016 0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