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三秋”农机化生产步入尾声

23.10.2014  11:06
    “三秋”期间,陕西省各级农机部门积极应对秋淋天气导致秋收时间推迟、收种任务加剧的严峻挑战,狠抓前期备战,强化措施落实,促进了“三秋”农机化生产有序运行。至10月20日,全省共机收玉米810多万亩、机播小麦1320多万亩,分别占计划任务830万亩和1450万亩的98%和91%,标志着陕西省大规模的“三秋”农机化生产基本结束,步入收尾阶段。

一、提早着力备战,夯实工作基础。9月上旬,省农机局(以下简称“省局”)提早行文,对“三秋”农机化生产做出安排部署;应对秋淋影响,省局迅即发出紧急通知,分类指导关中、陕南和陕北“三秋”农机工作。按照省局统一部署,各地迅速投入前期备战,夯实了工作基础。

二、补贴政策倾斜,增加机具总量。省局要求各地简化办事程序、开设绿色通道,对列入补贴范围的播种机械、玉米(水稻)收获机械、脱粒机械和烘干设备实施敞开补贴,增加了投入“三秋”作业机具总量。“三秋”生产高峰期,全省投入作业的各类农机总量超过120万台(件),大大提升了“三秋”农机作业服务能力。

三、主攻玉米机收,实现加快发展。各地采取多种措施,强力推进玉米机收。一是实施购机补贴政策倾斜,全省新增玉米联合收割机1280多台,促使投入秋收的玉米联合收割机总量达到14000多台(含玉米收获专用割台2500多台),增强了玉米机收作业能力;二是省财政投资120万元,在西安市临潼区等6个县(区)实施了以玉米机收为主推技术的农机技术示范项目,各项目县(区)玉米机收水平普遍提高,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三是一些地方通过召开现场会等措施,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目标,强化了推进措施。

四、开展优质服务,提高作业水平。一是全省农机系统设立120多部“三秋”农机作业服务电话,随时受理机手和群众咨询投诉,提升了信息服务水平。二是全省农机系统共组织5200多名机关干部和业务技术骨干深入生产一线,开展生产指导和机具供需衔接服务,提升了指导协调水平。三是省农机安全协会及其市县工作机构受理会员农机事故332起,已结案补偿183起,帮助机手及时恢复生产。四是全省5580多个农机维修厂(点)、2700多个农机经销企业(经销点)和920多个农机供油点,组织开展农机维修、供油和零配件供应服务,提升了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

省局组成3个综合督导组,省农机安全监理总站组成安全管理专项督导组,分赴各地开展工作督查指导,促进了各项服务措施落实。

五、强化监督检查,促进安全生产。各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按照省局《关于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的通知》要求,重点开展了农机无牌行驶、无证驾驶和未检验投入作业等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减少了事故隐患,促进了“三秋”农机安全生产。

六、注重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省农机化信息网编发“三秋”农机化宣传稿件40多期;省局配合《陕西日报》对农机备战“三秋”、农机应对秋淋之策和“三秋”农机投入情况以及作业进度做了系列报道;配合陕西电视台做了题为《120万台农机“忙秋收” 玉米机收面积已过六成》的宣传报道。市县农机部门也配合当地主流媒体,做了大量宣传报道。通过广泛宣传,为“三秋”农化生产营造了良好的舆论促动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