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生科院张立教授在《自然》发文阐述全球大象保护和中国象牙贸易问题的观点

12.11.2015  15:52


  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张立教授在2015年11月12日第527卷《自然》杂志上就全球大象保护和中国象牙贸易问题发表了观点文章,提出面对非洲大象种群面临灭绝的问题,政府可以通过赎买的办法尽快将企业拥有的合法象牙库存“去商品化”。文章题为China must act decisively to eradicate the ivory trade.

  在过去3年中,有超过10万头非洲象因盗猎象牙而遭到猎杀,目前非洲象种群数量仅存35万-47万头。传统象牙雕刻做为中国非物种文化遗产有超过三千年历史,但中国国内的合法象牙贸易也因为日益猖獗的走私和非法贸易而被逼入了死胡同。疯狂盗猎使得非洲大象种群面临绝灭的威胁,中美两国做为世界上两大非法野生动物贸易主要目的地国家,致力合作打击象牙走私并承诺关闭各自的国内象牙市场。

  今年9月习近平主席方面期间与美国总统奥巴马达成了49项中美合作共识,其中第47条就是中美要在打击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中加强合作、打击网络野生生物犯罪、打击象牙走私和非法贸易;同时中美将坚决、及时地停止各自国内的象牙贸易。

  张立教授长期在云南从事中国亚洲象的研究和保护工作,2006年应邀成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非法猎杀大象监测项目”(MIKE)的国际技术专家组成员。MIKE项目通过在非洲的40多个保护区开展的保护监测网络,对30-40%的非洲象种群状况和大象遭盗猎情况进行了长达10多年的系统监测。在过去的8年中,张立和其他12位专家分析了1万余个大象死亡案例,发现在过去5年中盗猎达到了一个峰值,每年超过6.7%的非洲象因盗猎象牙而遭到猎杀,2011年达到了8.3%的峰值。而在自然种群中,非洲象的种群增长速度不足5%。因此,盗猎象牙已经成为威胁非洲大象生存的主要原因。
 

  与美国国内存在大量合法的狩猎战利品象牙不同的是,我国曾经在CITES公约允许下于2008年一次性从非洲国家拍卖获得了62吨合法象牙库存。在过去6、7年间虽然加工消耗了一部分,但国家合法注册的象牙雕刻和经营企业手中仍然存有大量合法获得的象牙库存。张立教授的研究认为如何处理好这部分合法库存,是决定中国是否能尽早实施全面象牙禁贸的关键。他提出的合法象牙通过政府赎买而“去商品化”的观点引起了多方关注。本次国际顶级科技期刊《Nature》杂志将他的观点文章以“World View”的形式发表,也反映出中国对待国内象牙贸易政策问题备受世界关注,文中提出政府可以通过赎买的办法尽快将企业拥有的合法象牙库存“去商品化”,通过合理的价格回购企业手中的合法象牙库存既可以保护合法企业的利益,又可以推动国内全面禁止象牙贸易政策的顺利实施。

  该文最后指出:尽管牙雕的文化价值和商品价值很难严格地区分开,但是为了保护大象物种,我们必须放手一搏。

 
 


新闻链接:

  张立教授自1999年从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毕业留校任教以来,长期在云南从事中国亚洲象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其研究组从分子、个体和种群水平系统研究了中国野生亚洲象的种群现状、数量、分布、行为习性和遗传状况。根据个体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国内首次明确提出中国亚洲象野生种群数量在216~240头之间;并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性别判定、家族组成和遗传多样性等方面的分子生态学方法研究;在动物行为学研究中,在国内首次报道了亚洲象由于人类干扰而产生的行为适应性变化,并对云南临沧、普洱和西双版纳野生亚洲象的栖息地选择行为、活动节律、觅食行为和食性等开展了深入研究;在对亚洲象行为和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中国亚洲象的保护现状提出了缓解人象冲突、栖息地廊道建设和打击盗猎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此外,该研究组还对羚牛的季节性迁移及其相应的保护地动态管理,集体林权改革和生态补偿对大熊猫栖息地的潜在影响,以及野生动物消费和贸易对濒危物种的影响等开展了深入研究。特别是对集体林权制定改革对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的影响的观点2013年以Letter to Editor的形式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
 


(生命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