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日,晨曦中的北京

03.09.2015  20:24

  中新社北京9月3日电(记者 杜燕 于立霄 曾鼐 刘文曦) 3日,北京云淡风轻,碧空如洗。清冽的晨风中,路旁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6时许,年过六旬的王太和来到西二环附近一座小花园开始坚持多年的晨练。 

  王太和是开国将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创始人之一王耀南之子。父亲拥有“民族英雄”、“地雷王”、“爆破王”、“架桥王”等美誉,在王太和眼中,父亲始终不善言谈,尤其不愿意讲自己的战绩。 

  王太和称,晚年,父亲付出巨大心血撰写《王耀南回忆录》,严谨、真实地记述了红军、八路军、解放军众多的战役、战斗和重大行动的决策实施过程。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我和一些抗战将领后代策划出版一本国共两党将领回忆抗战事迹的书籍——《我的父辈在抗战中》,这是国共两党将领后代首次合作撰写的回忆性著作,希望让人们了解更多历史的真相。”王太和说。 

  再过4个小时,新中国历史上第15次大阅兵,进入21世纪以来第2次大阅兵,同时也是首次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大阅兵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哥哥(王太岳)将去现场观礼,我会在家里全程观看阅兵仪式”,王太和表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更早陷入战争,最终以弱胜强赢得了战争的胜利。“此次阅兵既纪念抗战胜利,也彰显中国的国力和军力。” 

  杨卉是北京一所中学的历史老师,从教25年。她说,像这样的大型阅兵式具像、直观,对学生的历史教育有独特的意义,“课堂上经常和学生讲‘抗战的艰苦’、‘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空前大团结取得的胜利’等,但对十几岁的中学生来说,纯语言的讲解毕竟显得空洞。” 

  她认为,观看阅兵能让学生很自然地从心底升腾起民族自豪感,尤其是国共两党抗战老兵共同乘坐敞篷车接受检阅,将会促发孩子们更深刻理解“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阅兵”将成为杨卉今后给学生们上课的重要资料。9月7日北京的中小学将迎来新学期,“开学第一课,要带学生重温9月3日阅兵的壮观场面”,杨卉称,希望今年再组织学生去抗战纪念馆看看新展览。 

  70年,不近也不远,经历的人或已离开,但记忆还在。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的爆发地——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3日上午9时将如常迎接观众。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展览《伟大胜利 历史贡献》自今年7月7日开展至今,吸引逾40万人次参观。 

  许庆蕊7时许吃完早饭,骑自行车前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她是这里的一名保洁员,“7点半准时到,先扫一下广场,仔细擦拭完‘独立勋章’雕塑,就去展厅内打扫卫生。” 

  “这些天参观的人特别多,一整天没有闲下来的时候,今天没时间看直播了。”许庆蕊说 

  和她同样繁忙的纪念馆讲解员朱宁说:“最近展厅人山人海,每天参展人数上万”。他习惯每日温习一遍讲解词,“今天就当在工作中参加纪念活动了”。 

  此刻,天安门广场附近的贾立新已准备开始这一天的工作。 

  曾参加过国庆50周年、60周年等重大活动道路清扫任务的他,8时开始,将和同事开着22辆纯电动、零排放的洗地车,从天安门东侧到西侧,清扫长安街15分钟,“保证受阅官兵踢正步时,道路上不起一点尘土。”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爱国的同胞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出发前往阅兵观礼区的美籍华人鲁照宁哼着从小就会唱的抗战歌曲。 

  “早上不到四点就起床了,能来观礼阅兵式既激动,又沉重。”鲁照宁称,自己原籍南京,1980年移居美国后开始搜集抗战史料并陆续捐赠给祖国的抗战纪念馆。 

  在战争胜利纪念日阅兵,是一种国际惯例。二战结束后,苏联、英国、法国、美国等盟军国都分别举行过反法西斯战争胜利阅兵。 

  “这次阅兵,中国还首次邀请外国军队参加,体现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国际性,也显示了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维护世界和平的立场。”鲁照宁表示,这是所有中国人的荣耀,虽然此刻自己不穿军装,但也犹如接受检阅一般,“希望中国人民、世界人民都能铭记历史,珍爱和平,面向未来”。(完) 【编辑:刘文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