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城隍庙 百年情绵延

17.04.2015  15:48

  在台北霞海城隍庙至今仍可看到“霞彩临门八蜡配天赫濯,海澄启宇六龙随地封迁”的对联。该对联道破了两岸城隍同源、海澄启宇的历史,“海澄启宇”说的正是现今仍保留在福建省龙海市的海澄都城隍庙。

  城隍,古称“水庸”,指城池也。城隍神,俗称“城隍爷”或“城隍公”,被尊称为护卫城池之神,历代帝王依据府县大小对它加封爵位。到了唐宋时期,“城隍神”逐渐的被人格化,都是历史的真实人物,死后被奉若神明。诸“神明”生前必须是忠孝节烈、神技高超、造福民众等等的人。明初,朱元璋将战争中牺牲的将士分封到各地做城隍爷,严格规定了城隍的都、府、州、县的四级制,此后,全国各地一千多座城隍庙便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起来。

  “有县就有城隍庙,城隍信徒满都城”,这是海澄城隍历史的真实写照。海澄原为龙溪县八、九都地,旧名月港。据《海澄县志》记载,海澄城隍庙始建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至今已有444年的历史。庙宇巍峨壮观,坐北朝南,广场宽敞,占地约15亩,三进三殿,是龙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供奉的城隍爷是西汉御史周苛。

  “四百多年间,海澄都城隍庙的分灵遍布台湾、东南亚各地”,海澄城隍庙管委会主任施水道告诉“闽台走亲乡镇行”记者,台湾的霞海城隍庙,就是200年前,从闽南到台湾的先民为了能平安越过海峡,到海澄城隍庙虔诚祈祷庇佑,将神明贴身携带往台湾。于是,海澄城隍庙的香火便从龙海古月港随着移民、经商的信徒传到台湾并落地生根。

  2014年11月22日首届“海峡两岸城隍文化节”在海澄城隍庙开幕, 150多名来自台湾多地的城隍信众,护送6尊城隍神尊跨海赴会,与来自福建福州、漳州等地的城隍神尊“会师”,成为近年来闽台城隍信众的一次重要朝拜活动。

  “现在两岸的城隍文化交流一年比一年频繁,城隍文化也越走越近。”施水道介绍说,首届“海峡两岸城隍文化节”荣升为国家级重点对台文化交流项目,成为有史以来最高规格的两岸城隍文化盛会。

  上世纪80年代,海澄城隍庙迎来了阔别半个世纪的台湾“亲人”——台湾霞海城隍庙管理人陈文文女士。

  “每次陈文文过来大陆考察,在跟我们闲聊的时候,她总会提到祖先嘱咐她要回来寻根。去年她还把她侄子带过来说是要让他知道海澄城隍庙,让这种渊源一代代传下去。”施水道回忆起台湾乡亲描述的“寻根”历程仍感慨万分。

  彼时,台湾与大陆还未实现“三通”,陈文文需从台湾转道香港,再从香港来到大陆。经过多次不懈而周折的寻找求证,陈文文终于找到了台湾城隍的香缘祖庙——龙海海澄城隍庙。

  为加强两岸城隍的文化交流,2010年3月,施水道带着漳州平和、云霄等城隍宫庙的信徒前往台湾,并亲眼见到了台北霞海城隍庙的那副对联。

  “当时看到对联的时候很激动,这是台湾庙宇从海澄城隍庙分灵而来的力证。”施水道自豪地说。

  2011年,逾百名台湾城隍庙信众携六尊城隍爷神尊回福建参加“两岸城隍文化祭暨海澄都城隍庙开基440周年庆”,从海澄分灵的台湾台北霞海城隍庙、台北松山霞海城隍庙,还各自留下一尊城隍爷神尊在海澄城隍庙,以作“永久纪念”。

  “闽台城隍信仰同根同源,台北霞海城隍庙、七股唐明殿城隍庙等都是从我们海澄城隍庙分灵出去的。”海澄都城隍庙顾问施必祥介绍说,两岸城隍的习俗仪式基本相同,但台湾嘉义以祭孔仪式为主,而龙海海澄则以传统的道教仪式为主,通过不断的交流,也可以相互学习、借鉴。

  如今,每年的农历九月二十六日至十月初十,盛大的城隍庙会总会在海澄城隍庙如期登场,台湾城隍联谊会每年组织岛内各地城隍信众跨海“赴约”。

  “这次的规模很大,体现了城隍爷的威灵,我们都是一家人,共同的信仰可以促进两岸民间的交流。”全台城隍联谊会会长、嘉义市城隍庙董事长叶源助在首届“海峡两岸城隍文化节”上动情地表示,台湾城隍信众众多,传承城隍精神,弘扬城隍文化是两岸信众共同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