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辛店古镇试点渐进式更新
对待旧城、古镇、旧村,是大拆大建彻底变味儿?还是修旧如旧,保留传统?记者昨日获悉,北京对长辛店古镇的改造,正在探索一条“渐进”式新路——通过设计师对区域局部的改造,保留住数百上千年传承的同时,又给居民更大选择权。市规划馆关于长辛店局部改造的设计展览已向市民开放,本月30日前,市民都可以免费参观。
棚改“转向”
长辛店为何不一样?
上周六,规划设计领域的“大腕”们在市规划馆聚齐,倾听对于丰台区长辛店老镇4个局部地区的改造方案。
“说实在的,在启动这项活动之前,长辛店一直是个‘包袱’。”与会专家说。距离天安门直线距离只有19公里远的地方,长辛店几乎是最后一个古镇,但也是被遗忘的角落。
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朱小地第一次到这片地区的时候,就被震撼了——这里的街道、商业都和一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乡镇差不多,几乎没有高楼,贴着瓷砖外立面的平房、屋顶上各色的招牌,都显示出这个区域和城市生活的脱节。
而在丰台区的城市改造名单上,2012年底,作为本市“四大棚户区”之一的长辛店即将启动搬迁,而且也已经纳入2013年全市棚改和环境整治计划。按照原计划,长辛店棚户区改造也将采用与南苑棚户区改造类似的模式,通过土地置换建设回迁安置房,这种办法,就是老百姓口中的“农民上楼”,再通过土地整理、上市等办法来平衡回迁所需要的资金。
但对旧城改造的反思,很快让“拆”和“建”的计划停滞下来,重心转向了古镇文化价值的挖掘。
古镇复兴
设计师当起志愿者
2013年末,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延续历史文脉和乡愁,建立让居民有序参与城市治理的机制,避免急于求成的大拆大建。次年夏天,对于长辛店复兴计划的行动也随之启动。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等9家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53位设计师成为志愿者,试点选取了长辛店老镇中的火车站周边地区、聚来永周边地区、清真寺周边地区、火神庙周边地区进行概念设计。针对这4个区域的10套设计方案,如今已悉数在市规划馆展出。
这些已经成型的设计中,都有着对区域产业的规划,有些要保留下国营副食店的风貌,有些要将老浴池改建成小剧院,有些要重新露出被搭建房屋包围的石碑、被广告牌和新建房屋所遮盖的传统民居。4个节点的改造,都能改善提升居民生活环境。
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提醒设计师,在对老镇进行改造的同时,要按照原住民的生活习惯进行设计。“有些设计师提出了要在当地增建地下室,增加室内面积,但这也要考虑到老人膝盖、腿脚不好的常态。增建地下室,顶多当个储藏室,老人一般很难在家里爬楼梯。”他说。
市政投入
政府角色转换不再做“决定”
论坛上,市委政策研究室、市规划委、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项目点评专家都提醒——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做的,是在这个区域加强公共环境、市政设施的投入,并且持续管理。
会后,丰台区政府相关负责人和丰台区规划分局负责人表示,目前对这个区域的下一步计划不是拆迁、重建,而是先要根据未来发展潜力,对这个区域重新进行市政设施规划。
“我们也怕大拆大改。这种方法挺好,先试试几个院儿,让我们也看看。”一位长辛店“原住民”说,像他们这样祖祖辈辈住在这儿的,最不愿意做的事儿,就是“搬”。
“长辛店是活的。对待活的东西,我们不能随便进行外科手术,也不能随便肢解。”朱小地说,全国旧城改造出现的种种弊端,已经提醒城市决策者不能只保留物质空间,对“活的文化”更要进行保护。
“旧城、旧村、旧镇的改造,原本是‘一拨人决定另外一拨人的生活’,长辛店的复兴计划,可以重新回到以公众为主体的本源。”一位与会专家说,通过长辛店改造,北京也可以探索一条城市规划、治理的新路。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 耿诺) 【编辑:曾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