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锻之乡”转型发展绿色产业
北京日报讯 通州区西集镇近日拆除了辖区内的部分锻造设备,今年将有37家铸锻造企业被清退。素有京东“铸锻之乡”的西集镇,经过“腾笼换鸟”后将引入高科技企业,发展绿色产业。
“铸锻之乡”不打铁了
天下行业有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曾几何时,对通州区西集镇来说,“打铁”这行不仅不苦,还是令全镇人引以为傲的事情。
改革开放之初,一些头脑灵活的企业家看到了铸锻造业的巨大商机,纷纷建房开厂,并逐渐形成规模集群。坐拥60余家铸锻造企业的西集,就此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铸锻之乡”。光大灰店一个村,就开办了17家铸锻造企业。
高耸的夹棒锤震颤着大地,下落捶打、机器轮转之声不绝于耳,订单不断飞来……彼时,“铸锻之乡”为西集带来的,不仅是美誉,更有令兄弟乡镇羡慕不已的真金白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乡一年税收千余万元,而铸锻业带来的税收每年就有900多万元,占到了八九成。”西集镇副镇长唐荣光告诉记者。
但这些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粗线条“三高”铸锻造企业,在带来高税收的同时,也对空气造成很大污染。在当下,“铸锻之乡”如何发展,成为摆在镇政府面前一个必须要破解的难题。
“政府是看眼前GDP还是长远发展?企业是被市场淘汰还是选择主动割肉转型?百姓是图一时饭碗还是长久环境?‘三高’企业既是生态环境的杀手,也是经济转型的拦路虎。尽管清退会让数以亿计的投资打水漂,可如果企业不转型,不光企业自身会被淘汰,环境问题也得不到彻底解决。”唐荣光说,算明白了上面的三笔账,西集镇开始倾力清退落后产能。
37家企业今年清退
目前全市共有百余家铸锻造企业,其中60%在通州,而绝大部分都在西集。企业众多,清退难度可想而知,镇政府不光要有决心,还得有智慧。
面对辖区内锻铸造企业处境各不相同的纷乱现状,西集镇政府并未搞“一刀切”,而是把“刚性淘汰、柔性操作,因镇制宜、因企制宜、一企一策”原则贯穿始终,反复深入企业做工作,提供了力所能及的贴心服务。
如果说一系列专题动员、政策辅导、工商手续指导和人员安置说明会,让企业充分认清自身所处现状,并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后顾之忧,那么配合环保局和经信委,逐家核查企业退出方案和进展、以及实施环保执法,则在这把已燃起来的清退之火上,又浇了一瓢油。
在2013年已成功退出12家落后产能企业基础上,今年,西集镇把目标提升到了清退37家。“目前37家企业都签订了停产承诺书,将在今年10月底前全部停产。”对完成今年的工作任务,唐荣光满怀信心。
老厂区将建孵化基地
8月21日上午,在位于大灰店村的北京兴锻工贸公司,一台模锻锤在环保部门的见证下完成使命,轰然退场。作为一家在西集镇锻铸造企业中规模排在前三位的龙头企业,兴锻工贸公司年产值达7000余万元。
借助此次清退契机,企业一方面选择在河北新建了铸造基地,并按当地环保要求对生产设备实施了改造升级。同时,镇政府还指导公司在原址建设用于引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楼宇,企业则可获得租金收入。
北京日报讯 北京市通县京运锻件厂也选择了把生产线迁往河北。该公司与兴锻工贸有限公司是邻居,土地和场地可以绑定开发,走规模效益之路。
“企业在异地新建生产基地,也很好地解决了员工再就业问题。”唐荣光说,目前,已有三家企业选择在河北省升级建设新厂房。
北京菲美德机械有限公司是西集镇最大一家铸造企业,该公司去年曾花费大力气整顿改造,但至今污染物排放仍不符合北京市铸锻行业最新标准。“如不出意外,这家企业明年上半年将退出。”唐荣光告诉记者,搬迁前,该公司将做好洒水、覆盖工作,逐步减产、限产。
“明年,西集镇将按照京津冀一体化和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要求,引导和帮助企业转型升级,重点建设商务楼宇和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唐荣光说,目前,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已经着手这方面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