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钱乘旦教授做客“通识教育大讲堂”
10月23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通识教育大讲堂“世界史是什么”系列讲座第四讲开讲,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乘旦作“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世界史?”主题演讲,通过多幅历史地图的展示,以“提问式”的引导展开讲述,就当前国际形势中的三个热点话题,与听众展开了深入交流与对话。。历史学院教授孟广林担任本期讲座主持人。历史学院教师王大庆、金永丽、杜宣莹及来自各学院逾百名同学参加。
钱乘旦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俄罗斯会突然出兵克里米亚?针对同学们的不同回答,他表示,同学们提到的克里米亚战争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但最著名的是1853-1856年发生的克里米亚战争,其核心是当时东西方的霸主对巴尔干地区控制权的激烈争夺,这也是所谓“东方问题”的实质。由于克里米亚地区的地位特殊,地中海又是欧洲文明的心脏,因此,如果俄国能够夺得并控制住克里米亚地区,就可以打开从黑海通往地中海和大西洋的出海口。作为事实上的大陆国家,俄国缺少天然良港,更缺乏出海口;而现代全球性的强国崛起,都需要不同程度地借助海权来提升整体国家实力,对俄国来说尤甚。这一次克里米亚战争的背后是沙俄与英帝国的较量,而这场较量只是双方在欧亚大陆争夺较量的一个缩影,事实上,这整条战线从巴尔干一直延伸到了青藏高原。钱乘旦教授进而指出,当前克里米亚局势很大程度上应当被视为历史的“再版”,在这条战线上争夺霸权的局面没有改变 ,只是在“现代版”中俄国的对手变成了美国而已。
第二个问题是,1989年前后发生的以苏联解体为标志的大变革,使叶利钦执掌的俄罗斯走上了“全盘西化”道路,但西方经济学家开出的“休克疗法”的药方却几乎摧毁了俄罗斯经济。俄罗斯想要主动融入以英美为核心的西方国家阵营却惨遭失败,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对于同学们的一些认识,钱乘旦教授进一步从东、西罗马帝国分裂的世界历史意义入手进行分析,认为这次分裂造成的东、西之别构成了双方永久性的冲突,直到今天依然在产生着重大影响,东欧与西欧的划分也以此为界。双方在面对共同的敌人时能够携手作战,但是一旦敌人消失,双方又会立即成为对立关系。到今天为止,这样一条划分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分界线仍在不断强化。他指出,目前中俄之间国家层面的交往日益密切,也与这一大的历史背景关系密切。
第三个问题是,英国脱离欧盟是否令人“非常意外”?在听取了同学们的看法后,钱乘旦给与系统的解读。他认为,所谓“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在历史上的确存在过,但将它视为一种长期稳定不变的外交路线就成了一种误读。以丘吉尔的外交政策的实践为例,钱乘旦教授认为被丘吉尔视如珍宝的“三环外交”的原初设想,是期望英帝国能在战后与美国在身份平等的条件下维持“英美特殊关系”,但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三环外交”逐一走向破灭,尤其以“苏伊士运河”事件为典型事例,标志着英国国家地位的岌岌可危。随后英帝国的解体更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而英联邦的影响力也大不如前。事实上,英国起初积极主动地加入欧盟的目的,是想通过欧盟达到主导欧洲事务的作用;但后来事态的发展却又并非如英国所愿。从整体历史发展的进程上来看,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关系一直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因此,从这个大的角度来看脱欧事件,就不会觉得非常不可思议,因为脱欧的根源是一个文化、历史、宗教、民族性方面的综合体。
通过对上述三个生动具体事例的讲述,钱乘旦揭示出学习世界历史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他表示,学习世界历史不仅可以满足我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今这个世界及其存在的问题,只有从现实的问题中回溯和反思历史,再从历史的根源中来分析和认识现实,才能够使我们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从中探寻出正确与合理的解决办法。
在点评中,孟广林表示,钱乘旦教授的讲解从历史空间入手,将东方与西方、历史与现实有机整合起来,在诸多历史个案的阐述中揭示世界历史发展的大“棋局”,十分精彩。讲座引发了同学们强烈的学习兴趣,纷纷就感兴趣的问题与钱乘旦耐心作答。
讲座结束后,钱乘旦与部分在场师生合影留念。
钱乘旦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英国史、现代化历史比较和西方文化史,现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英国史研究会名誉会长、英国皇家历史学会通讯会士、澳门大学历史学系兼职教授等职。科研成果卓著,发表论文、出版专著、编译丛书众多,多次赴外讲学,并曾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作世界史专题的讲解,担任大型历史题材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学术总指导,多次获得教育部、北京市高校人文社科类研究的重要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