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期大金融思想沙龙: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理论思考

01.02.2015  14:41

1月2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和国际货币研究所(IMI)联合主办的大金融思想沙龙(第19期)在明德主楼801会议室举行。本次沙龙由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王宇博士担任主讲嘉宾。IMI副所长涂永红、研究员钱宗鑫、所长助理宋科等专家学者出席了沙龙。沙龙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原副局长、中国驻IMF原执行董事魏本华主持。

王宇副局长的演讲以“人民币国际化的理论思考”为主题,分别结合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与历程、相关政策框架的建立、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完善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走向等五个角度进行了论述。

王宇副局长提出,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至少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经济规模必须大到足以显著地影响国际经济;二是必须拥有足够强大的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的能力;三是其对外贸易和资本流动能够对其他国家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改革和对外开放,人民币正逐步接近这些条件。

从相关政策框架的建立进程来看,跨境贸易的人民币使用已实现了政策全覆盖,跨境融资的人民币使用政策也在不断放宽。与此同时,跨境直接投资的人民币使用也已取消了政策障碍,具体表现为跨境人民币投资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在涉外经济统计和管理中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的使用。在这一框架确立的背景下,双边货币合作不断深化,跨境贸易的人民币结算已成为人民币跨境使用的主渠道,人民币的投融资使用范围也呈现出稳步扩大的趋势。2014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尤为明显。

王宇副局长进一步指出,随着人民币跨境使用的逐步扩大,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设也在逐步的完善之中。这一完善突出表现为人民币离岸存款余额不断增加、人民币债券发行规模稳步增大、人民币金融产品日益丰富且交投活跃。

在论及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走向时,王宇副局长提出了几点导向。首先,人民币国际化应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导向与坚持简政放权的市场化方向;其次,需要进一步扩大跨境人民币使用规模并推动国内金融市场的改革开放;再次,加速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中,需做到以个人和企业为主体,实现“对内与对外开放相结合”、“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目标。最后,应明确跨境人民币业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事实上,人民币国际化的具体进程相较于结果往往更为重要。

魏本华副局长在点评中对王宇副局长在人民币国际化议题上的独到见解给予了高度评价。涂永红教授也表示,王宇副局长的观点对IMI“人民币国际化”课题的研究有宝贵的借鉴意义,会成为对人民币国际化已有研究的重要补充。

在随后的互动讨论环节,参会嘉宾针对跨国企业计价货币的选择、“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人民币跨境结算以及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背景对大国经济的实质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讨交流。

据悉,王宇1996年进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在货币政策司、金融市场司和研究局工作,期间曾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作访问学者。曾获教育部“挑战杯”奖、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科优秀论文”一等奖、“全国金融系统优秀论文”一等奖。

大金融思想沙龙是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与国际货币研究所联合发起设立的高层次双周学术沙龙,由原大金融思想沙龙与IMI双周论坛合并而成。沙龙通过“主题演讲+专家点评”的模式,对国内外宏观金融领域的基础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以期紧跟国际前沿、拓宽理论视野、深化研究协作,为推动“大金融”学科建设,深入开展“大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搭建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大金融”概念,在学理上源于黄达教授所倡导的宏微观金融理论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在理念上源于金融和实体经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系统思维。中国人民大学陈雨露校长在《大金融论纲》中系统论证了“大金融”命题的基本内涵和方法论思想,为全面构建有利于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大金融”体系框架奠定了理论和实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