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重大疾病防治科技创新高峰论坛在京召开

04.12.2014  12:10

  11月29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总后卫生部科技训练局联合主办,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五届重大疾病防治科技创新高峰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本届论坛以“引领与转化,打造医学科技创新中心”为主题,通过学术交流、政府官员与专家对话,对制约临床医学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论坛内容包括开幕式、大会报告、政府圆桌会议和六个高端学术论坛。

  出席开幕式的有国家科技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天津市、河北省科技和卫生主管部门,以及北京市相关委办局的领导。总后卫生部副部长方国恩同志和北京市科委副主任伍建民同志分别为论坛致辞。论坛开幕式公布了“2014年度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名单,共有6项惠民型重大科技成果和5项创新型重大科技成果入选。

  为促进京津冀在医学科技领域的合作和协调发展,论坛邀请了天津和河北科技及卫生部门的主管人员出席了下午的政府圆桌会议,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全国医学科技创新中心”的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六个高端学术论坛针对临床研究现阶段各方面需求进行设置,包括临床研究者关心的  “临床研究问题的提出与设计”、“real-world  study方法运用”  等问题,医学领域研究前沿热点如“医学大数据”、“单细胞测序技术”、“三维打印技术”等在医学研究和临床中的应用,以及“重大疾病样本库”建设与应用,生物医药临床研究管理规范等几个方面。来自京区各大医院、科研院所、G20企业等600余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也出席了本次论坛。

   围绕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新定位,落实“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两大专项

  今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工作时,要求北京坚持和强化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为新时期科技北京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市政府今年4月发布实施“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启动实施12个重大专项,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高端发展。其中有2个重大专项,就是“重大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和“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重大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专项旨在通过科技攻关促进医疗科技水平的提升,利用科技手段促进市民健康明显改善;“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旨在推动北京生物医药产业成为首都具有战略意义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落实国家加快新药创制的要求。通过这两个专项的实施,推动形成“以医促药,医药结合”的创新发展格局。

   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形成全链条覆盖的科技工作布局

  近年来,市科委紧密围绕国家创新战略、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将支持重点放在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公共科技活动,并引导企业和全社会的科技创新。医疗卫生科技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健康水平,是市科委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市科委积极引导技术、人才、资本、管理、平台、信息等创新要素向医疗卫生领域聚集,科技工作布局覆盖从基础研究,到临床研究,再到成果转化的医学研究全过程,同时从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市场环境、空间布局等方面提供支撑。

  基础研究方面,既有“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这种专家自由探索和经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应用基础研究,也有  “生命科学前沿技术研究”这种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前沿性的研究。临床研究方面,既有“十大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这种解决重大疾病临床实际问题的研究,也有“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这种突出临床优势特色的研究,形成“点面结合”、相互补充的研发布局。成果转化方面,主要有“十大疾病防治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  “北京国际医药临床研发平台(CRO平台)”专项,推动首都医疗卫生资源与生物医药企业对接,实现医药互促、产学研结合,促进医疗科技成果惠及人民健康。

  五年来,重大疾病防治科技攻关和成果推广应用取得了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组建了由12位领衔专家和100余名核心专家组成的专家团队,143家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形成了十大疾病防治研究示范网络;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重大疾病临床数据和样本资源库(即北京生物银行),现存病例10万余例,样本85万余份;支持100余项临床诊疗技术和标准规范研究,其中36项上升为国家、行业标准或规范;约2/3的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落户在十大疾病防治的牵头单位;推广科技成果160余项,累计在16个区县推广到各级医疗机构达2400家(次)以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

   推动医疗卫生科技改革,积极探索实践

  改革是促进医疗卫生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市科委加强制度建设,创新支持方式,努力建立既适应医疗卫生科技创新规律、又符合财政预算管理要求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第一,完善公平竞争的项目遴选机制,通过公开招标、公开征集、定向征集、择优委托、稳定支持等多种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健全立项管理的内部控制机制。第二,创新科技资金支持方式,综合采取无偿资助、贷款贴息、政府股权投资、后补助、风险补偿、基金等多种方式,发挥科技经费的引导作用,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益。第三,加强科技项目全过程管理,首次在全国引入第三方监理机制,聘请专业的合同研发外包公司,本着“科学性、独立性、公正性”的原则,对科技项目的时间进度、研究质量和考核指标进行控制,协调项目参加单位之间的关系。第四,以临床研究需求为导向,引导医疗卫生机构与生物医药企业加强对接合作,并向全国其他地区辐射扩散,发挥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