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个重大专项带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当前,北京正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更好地向公众传递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展及重要政策措施,挖掘北京科技创新的典型经验、典型人物,展示“科技北京”发展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本报与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共同开设“科技创新”专栏,每月两期进行系列报道。
北京市政府近日印发的《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显示,将以国家重大战略、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和技术创新导向为引领,通过组织实施12个重大专项,重点解决科技创新与城市发展,科技创新与民生需求等重大问题,进而带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据了解,这12个重大专项分别是首都蓝天行动、首都生态环境建设与环保产业发展、城市精细化管理与应急保障、首都食品质量安全保障、重大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突破及产业发展、数字化制造技术创新及产业培育、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轨道交通产业发展、面向未来的能源结构技术创新与辐射带动、先导与优势材料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北京市将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和动态调整的原则,先期启动实施一批市场需求迫切、技术创新基础较为成熟且需要进一步创新政府组织管理机制的重大专项。
北京市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重大专项是行动计划的抓手和载体。重大专项的遴选和设置,一是坚持突出创新导向,积极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加大科技创新储备,积极培育先导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坚持围绕城市可持续发展和重大民生需求,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公益性技术,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和政策集成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示范应用和推广。
同时,重大专项的设置,也考虑到要坚持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要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此外,重大项目也要坚持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和存量科技资源、现有计划规划的衔接配套,从而提升重大专项整体效能。
据悉,12个重大专项可分为两类。一类专项紧密围绕大气污染治理、交通管理、应急管理,着力以技术创新支撑解决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培育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另一类专项,则紧密围绕产业发展的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着力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高端发展,构建“高精尖”的产业格局。
据介绍,重大专项的发展目标,要确保短期内能够实现且可考核,可预期未来3~5年内技术研发和应用前景。在科技作用上,要突出科技支撑引领,将关键共性技术突破、重大战略产品研发和科技惠民目标紧密结合,带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组织方式上,要体现政府统筹组织,北京市科委等相关部门、主体间协同创新、社会广泛参与,具备明确的负责实施及推广主体。
记者看到,12个重大专项均有明确的考核目标。例如“重大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专项,将力争到2017年,形成10项以上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性成果,形成30个处于国内领先的优势学科,制定100项诊疗技术规范和标准。“数字化制造技术创新及产业培育”专项,将力争到2017年,推动数字化增材制造产品在航空航天、船舶、医疗器械与健康服务、大众消费和创意设计等领域广泛应用,机器人及成套装备在汽车制造、物流搬运、养老健康、文化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北京数字化制造产业集群式发展,形成“北京创造”品牌。
北京市科委相关负责人强调,重大专项的选择和实施,坚持了“战略性、战役性”两手抓的原则,既抓战略性的重大专项总体布局,又抓战役性的组织部署,抓好重点任务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