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杭生社会学大讲堂”第一讲在人民大学举行
3月2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举办的“郑杭生社会学大讲堂”在明德法学楼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兼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洪大用出席并主持报告,中国社会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民生经济研究院院长李强做了题为“就地城镇化与就近城镇化”的学术报告,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刘少杰担任评议人。
洪大用副校长首先对设立“郑杭生社会学大讲堂”的初衷以及本次讲座的背景进行了介绍。他表示,郑杭生先生是新中国改革开放后社会学重建中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也是人民大学社会学重建的奠基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为纪念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特设“郑杭生社会学大讲堂”,“大讲堂”将围绕当代中国与世界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和重要学术前沿问题,邀请社会学界还有其他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领域顶尖的领军学者莅临演讲,以期活跃学术氛围、开阔学术视野、促进学术交流、深化学术研究、繁荣学术文化,为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学略尽绵薄之力。李强教授是郑杭生教授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共同参与了人大社会学学科的恢复重建工作。他所讲授的城镇化议题,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当代中国社会形貌的巨变。大规模、快速的由复杂因素驱动的城镇化,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后果,已经并将继续影响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同时改变着毎个社会成员的生活机会和发展空间,塑造着中国文化的新形态。
随后,李强教授围绕就近与就地城镇化的提出、就近与就地城镇化与城镇化健康发展、就近与就地城镇化与城镇合理布局、区域均衡发展、就近与就地城镇化与农村可持续发展、就近与就地城镇化的现实基础与政策引导、就近与就地城镇化的地方探索等六个问题进行演讲。他表示,城镇化是人类社会翻天覆地的一件大事,而就近就地城镇化有利于降低城镇化的制度障碍、促进城镇化的合理布局与保障中国农业、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城乡统筹的实现。他通过其学术团队近年来所参与规划或深入调查的九个就近和就地城镇化典型案例,分析了就地就近城镇化的不同发展模式及其内在规律。实现就近、就地城镇化,产业支撑是基础,解决农民就业是关键。他强调,就地、就近城镇化关键是要具备土地、资金、产业、技术、劳动力等条件,并不是所有地区都适合这一城镇化模式,就地、就近城镇化模式比较成功的地方往往具有地处大城市近郊乡村、有地方精英带动、有外部资源注入等特征。就地、就近城镇化也并不是要反对大城市,以及城市群、城市带的建设。
演讲结束后,李强教授与现场听众就城市人口分化与流动、市场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作用、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增减挂钩等问题进行了热烈互动和深入探讨。
最后,刘少杰教授对李强教授的演讲进行了点评。他表示,李强教授的选题意义重大,演讲深入实际,旁征博引,引人入胜,这种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学术研究作风值得众多学者和学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