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功成:治学三十载 民生挂心怀

08.09.2017  02:23

【编者按】郑功成,1964年出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院长。第十、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常委、民盟中央社会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

他怀着深厚的治学报国情结,致力于社会保障及与民生相关领域研究30年,是中国社会保障学科的重要开拓者;

他首倡“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安全网”的民生四论,得到学界热烈呼应;

他著书立说30余部,撰写学术文章500多篇,10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项,担纲的多个重大科研项目获得总理批示;

他1997年出版的专著《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之路》被雷洁琼等多位著名学者誉为“我国社会保障领域第一部全面、系统地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改革、发展道路的理论著作”;他始终坚持教书育人,遍植桃李,芳菲满园。

郑功成,这位土生土长的中国学人,他追求公平正义、共享发展的和谐社会,为国家立法与国计民生建言献策,一喜一忧、一心一念之间皆是百姓利益。

30年治学唯有‘坚持’二字

36年前,17岁的郑功成从湘、鄂、赣三省交界处的湖南平江来到湖港交织的江城,求学于武汉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并对社会保障理论产生了深厚兴趣,从此锁定了一生关注民生的学术方向。

1985年大学毕业生,郑功成开始深耕于社会保障、灾害保险、慈善公益等领域。十年间,他因出色的学术成就破格晋升为教授,在学界崭露头角。

在国内,郑功成是最早系统研究中国灾情问题和国家综合减灾战略的社会科学学者之一。20多年前他提出的“灾情国情论”,如今被灾害学界普遍接受,并为决策层采纳。他对灾害问题的研究及其成果,曾经引起钱学森、于光远等一批著名科学家的重视,钱老先后六次与其通信,专门讨论灾害问题;著名灾害学家、中国社科院资深院士马宗晋先生更在1994年就与他联合主持中国灾害问题系列研究,这次深度合作的最终成果就是1998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的12卷本《中国灾害研究丛书》,迄今仍被称为灾害学界的宏篇巨制。

世纪之交,郑功成离开武汉,传道授业于学术思想碰撞交汇的首都北京,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执教,此后,他和他的团队取得了更多令人瞩目的成绩。近十年来,他主持过4项总理批示的社会保障改革战略项目和多项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独立或主持完成的30多项重要政策研究成果获得中央领导同志批示。

他常说,“调查实践是做应用学科的必修课,”,实地考察给予他第一手学术资料;而“坚持”二字则是始终伴随他的学术品格,依靠学习、实践与坚持“三大法宝”,他屡次突破学术瓶颈时,负轭前行。

教育部科研成果(人文社科类)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中国政府出版物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全国首届孺子牛金球奖……一系列学术成果涵盖了社会保障、养老、医疗、就业、收入分配、灾害保险、慈善公益等民生领域。

对待立法的态度必须认真、理性

2003年3月,郑功成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至今已连任三届,他把以良法促进善治、积极稳妥地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为重要职责,并为之付出了大量心血。

这些年来,除一年6次人大党委会会议、内务司法委员会例会,郑功成还参加各种立法调研、执法检查以及外事活动等,“每年直接参与全国人大常委会、专委会工作需要80天左右的时间。”郑功成平静地说。

对于每一部法律的审议与制定,郑功成几乎都发表过意见与建议,特别是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医改、慈善公益、减灾与灾害保险等领域的法律政策制定中,他更是从专业角度提出意见建议。《慈善法》《社会保险法》《军人保险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新法的制定,《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残疾人保障法》《红十字会法》等多部法律的修订,都让他付出过很多心血。为了起草《慈善法》,他先后主持召开过18次专题研讨会,为每一章条文的起草都提出过高质量的研究报告。他还力陈“慈善信托”单独成章之必要性,终使《慈善法》专门设置“慈善信托”一间,被学界、业界普遍视为新法一大亮点。

作为民盟盟员,郑功成还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通过民盟组织为国家与社会服务。在他看来,“学术研究特别是社会科学研究与参政议政并不存在矛盾,两者结合得好会相得益彰。”从2002年起,郑功成先后担任民盟中央经济委员会主任、社会委员会主任,在民盟中央领导的支持下,他积极参与组织灾害与社会管理论坛和民生论坛,更多次参与民盟中央受中共中央委托开展的有关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基本公共服务等问题的重大调研,撰写的调研报告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2016年,他还出席了全国人大及内务司法委员会与德国联邦议会、法国参议院、日本参议院、意大利议会、法国国民议会的多次交流活动,并经常担任中方社会保障与公共政策方面的主发言者。

今年“两会”期间,郑功成再次建议尽快修订《社会保险法》,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发促进养老服务与慈善事业健康发展……他关注的重点仍然是社会保障及与之相关的民生问题。

亲历“乌托邦色彩”的建议逐步变成现实

2016年12月,国际社会保障协会将“杰出成就奖”授予中国政府,如今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已经成为全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基本途径,而这方面也有着郑功成等众多理论工作者的贡献。

为了掌握社会保障领域的实际情况,郑功成独自或者组织团队到过的贫困地区遍及全国20余省区,实地考察的国内外养老机构至少在100 家以上。2007年,他先后两次向中央高层递交材料,提出“加快推进社会保险立法的有关设想与基本主张”和“建议尽快组织开展中国社会保障战略研究及具体方案”,并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有关部委领导的高度重视。终于,在2007年5月,以郑功成为组织者的全国200多位专家学者开始了“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

为完成这项重大的战略研究任务,郑功成和研究团队召开了19次专题研讨会,深入11个省市区开展调研,又赴12个省市和财政部、发改委、人社部、民政部等部委召开征求意见会,最终形成核心报告《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报告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社会保障的“公平、正义、共享”核心价值理念以及相关政策建议,被誉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及其发展描绘的全景式战略蓝图”,成为国家制定社会保障相关政策的重要理论参考。

在报告中,郑功成建设性地提出自2008年到本世纪中叶的中国社会保障事业“三步走”的设想,即从“即免除人民的生存危机与疾病恐惧、解除人们的养老后顾之忧”到建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福利社会的战略构想。其中提到的“建议在2012年前建成老年人均能够享有养老金的多元组合型养老保险制度”和“可以覆盖全民的医保制度”等目标,普被一些人批评为乌托邦式的设想,但经过艰苦努力,到2012年时中国终究实现了老年人人人享有养老金的目标和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的目标。正是这些社会保障措施的实施,使城乡居民后顾之忧大幅度减轻,也极大地提振了人们的消费信心,为我国经济最先摆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低潮提供了有力支撑。怀抱笃定的学术自信,郑功成亲历了这些“乌托邦色彩”的建议一步一步地变成现实。

 “最欣慰的是责任感与奉献精神在传承

郑功成已经在大学任教30多年,仅在中国人民大学的17年里,他培养的硕士、博士、博士后达170多人,其中20余位博士或博士后在高校任教,已有5位做了教授,10多位任副教授或副研究员。郑功成教给学生的不仅是学术理论,还有做人的道理。他常对学生说:“社会保障追求的就是公平正义共享,没有良知与公益之心,难做此种学问。

为了促进学科发展,郑功成还积极搭建国内国际学术平台,推动全国社会保障学术交流:

2004年,他发起创设“社会保障国际论坛”,迄今在中、日、韩连续举行了12届,成为立足东亚、面向欧美的稳定的国际性社会保障学术论坛。

2005年,他创办学术集刊《社会保障研究》,在持续12年出版24卷后,又在2017年1月正式创办了《社会保障评论》学术季刊,填补了我国社会保障领域高端理论期刊的空白,成为全国唯一进入CSSCI的社会保障期刊。

2009年,他发起创设中国社会保障30人论坛,经过6年的发展,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注册,于2015年2月正式创建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短短两年已形成了重要的学术与社会影响力。

在郑功成的影响下,他在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也形成了分担公益责任的传统,积极承担各种学术公益事务的组织协调工作,为搭建国内国际学术平台、组织大量规模学术活动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样的奉献精神与价值取向,在利己主义日益精致的社会背景下,让我经常为之感到欣慰和骄傲。”谈及此,郑功成难掩赞许之情。

民盟盟员、人大常委会委员的身份,对郑功成来说,只是开辟了另一条为国为民服务的途径。在他心中,自己首先是一名从事民生研究的学者,一名授业解惑的教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是他所信奉的人生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