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功成:为国计立心 为民生立命

12.03.2017  04:06

【编者按】1964 年出生,民盟成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院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常委、民盟中央社会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曾任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

郑功成,出生于湖南边陲小镇,少年求学于湖港交织的江城武汉,传道授业于学术思想碰撞交汇的首都北京。这位土生土长的中国学人,不仅团结着国内众多同行学者共推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发展,还引聚了国际社会保障学界关切中国的热切目光。他醉心于社会保障及与民生相关领域研究三十余载,是中国社会保障学科的重要开拓者,出版著作30多种,发表500多篇学术文章,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学术、教学与图书奖10多次,主持过总理批示的国家社会保障战略研究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多个重大科研项目,更兼遍植桃李,芳菲满园。

作为知名学者,郑功成是沉静的,他面容和善,语调低沉,思考时微蹙双眉,教导学生时诲人不倦;作为已经连任三届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郑功成是忙碌的,他脚步匆匆,终日奔忙,为国家立法与国计民生建言献策。他追求公平正义、共享发展的和谐社会,一喜一忧、一心一念之间皆是百姓利益。

治学30年,我的心得唯有‘坚持’二字。

郑功成,1964年出生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处的湖南平江县。1981年,他考入武汉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接触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先哲大师的政治经济学原著。在不断深入研读经典著作的过程中,他对社会保障理论产生了深厚兴趣,进而锁定了一生关注民生的学术方向。但自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社会保障实际上是以单位保障制为支柱的国家保障,几乎只是一种市民专利。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社会保障事业才真正进入了改革与发展新时代,当时,我国从事社会保障研究者屈指可数,陈列在初入学界的郑功成视野中的是一抹留白。大学毕业后,郑功成留校任教,开始深耕于社会保障、灾害保险、慈善公益等领域,为社会保障这一新兴学科绘就第一抹色彩。

1985年到1995年十年间,郑功成先后因学术成就突出而被武汉大学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教授,并兼任着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武汉市政协常委兼社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2000年,郑功成离开武汉来到北京,成为中国人民大学的社会保障学科带头人,此后,他和他的团队在国内国际学界取得了更多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他的带领下,2002年人民大学社会保障专业博士点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2009年社会保障专业在建设期内即被北京市评为优秀重点学科。他荣获过第六、第七届教育部科研成果(人文社科类)一等奖,第五届三等奖;第十一、第十二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八届二等奖;第二届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全国首届孺子牛金球奖,第三届中国政府出版物图书奖(原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第九、十二届中国图书奖等一系列重大学术、教学、图书奖。近10年来,他主持过总理批示的国家社会保障发展战略研究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4项、特别委托项目与重点项目多项。他独立或主持完成的30多项重要政策研究成果获得中央领导同志批示,引起主管部委的高度重视,这些高质量的政策研究成果涵盖了他长期关注并从事的社会保障、养老、医疗、就业、收入分配、灾害保险、慈善公益等民生领域。

由于社会保障、灾害保险、慈善公益等均是我国新兴的学科领域,从事这些领域教学与研究30多年,郑功成走的是一条披荆斩棘之路,遭遇学术瓶颈时,他也会茫然彷徨,上下求索。而他突破瓶颈的“三大法宝”是学习、实践与坚持,在组织和参与国际国内社会保障领域学术会议的过程中,他通过广泛的学术交流开拓思维、开阔学术视野;“调查实践是做应用层次学术研究的必修课,”脚步所至即目光所及,他通过实地考察获得第一手的学术资料,通过直观了解激发出新的学术灵感。仅仅为了研究养老服务,他就到国内多个省市区和香港、澳门以及日本、韩国、德国、比利时等国调查或考察过100多家养老机构。最得郑功成看重的“坚持”二字,则是始终伴随他的学术品格。坚持学习与思考,坚持深入不同国家和地区实地调研,坚持国内外各个层面的学术交流,这就是郑功成学术生涯的常态。

社会保障是新兴学科领域,也是多学科交叉的学科领域,更是联结国计与民生的枢纽。为了推动全国社会保障学术交流与发展,郑功成积极搭建学术平台。他于2007年组织实施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400多位学者与官员参与研讨,形成了全国社会保障学界稳定交流机制的雏形。2009年创设中国社会保障30人论坛,并迅速成为有重要影响力的全国社会保障学术平台;以此为基础,2015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注册,正式创建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短短两年内即形成了重要的学术与社会影响力。2005年他创办学术集刊《社会保障研究》,持续12年出版了24卷,成为全国唯一进入CSSCI的社会保障出版物;以此为基础,在民政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支持下,正式创办《社会保障评论》学术季刊,2017年1月出版创刊号,填补了我国社会保障领域高端理论期刊的空白,是全国唯一进入CSSCI的社会保障期刊。

增进社会保障国际学术交流,但不是唯西方马首是瞻,而是要平等交流并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保障学界的话语权,在郑功成看来是一种重大责任。为此,早在2004年,他就团结中日韩一批社会保障知名学者,发起创设“社会保障国际论坛”,迄今在中、日、韩持续举行了12届,成为立足东亚、面向欧美的稳定的国际性社会保障学术论坛,今年为第十三届,将在中国南京大学举行。2009年,他发起了“东亚社会保障模式研讨会”,组成跨国研究核心团队,专题探究东亚社会保障发展问题,迄今在中、日、韩举行了九次专题研讨会。2016年9月,他又发起“全球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研究”课题,依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在国际劳工组织、德国艾伯特基金会等的支持下,牵头组织一批来自美、德、英、法、日、韩等多个国家的知名社会保障学者开展研究,立足全球、着眼长远,以中国为主要案例,将形成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参政议政是我治学报国的新角色。

在以无党派身份担任武汉市政协常委及社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数年后,1998年底,郑功成加入民盟。民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参政党,也是以教育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人数最多的参政党。 “学术研究特别是社会科学研究与参政议政并不存在矛盾,两者结合得好会相得益彰。”郑功成如是说。

2002年开始,郑功成先后担任民盟中央经济委员会主任、社会委员会主任,迄今已经三届,这使他有机会直接得到丁石孙等三届民盟中央领导的教诲和盟内诸多出色人物的帮助,增加了他为国家服务的新途径。自此,他在民盟中央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团结经济委员会、社会委员会组成人员,先后创办民盟的灾害与社会管理论坛、民生论坛等,以稳定的政策研讨与参政议政相结合的机制,邀请盟内外专家学者深入研讨并形成相关政策报告。近年来,郑功成多次参与民盟中央受中共中央委托的有关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基本公共服务等重大调研,其调研成果均引起高度重视并成为相关重大政策制定的依据之一。同时,他还有多项重要政策研究成果亦是通过盟中央主要领导直达决策层。作为盟员,郑功成充分地利用了自己的专业优势,通过民盟组织为国家与社会服务。

2003年3月,郑功成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15年来,他在参政议政方面不断演绎出更加丰富的内涵。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郑功成相对于其他的全国人大代表更为繁忙。全国人大代表与常委会委员同为国家立法机关组成人员,两者目标一致,但履职有别。人大代表的履职主要是出席每年3月召开的代表大会并审议一府两院的报告等,每届五次会议;而常委会委员除此之外,还承担着十分繁重的立法任务与监督之责,每年双月下旬是常委会例会时间,一年六次常委会会议,遇重大事项还会临时增加常委会会议,每次会议时间5-7天,每次所审议的新法与修法都有多部;内务司法委员会也有相应的例会,讨论专门立法并审议所联系部门的工作报告等;还有常委会的立法调研、执法检查以及外事活动等。他几乎对每一部法律的审议与制定都发表过意见与建议,许多意见被法律采纳,特别是《慈善法》《社会保险法》《军人保险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这些新法的制定与《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残疾人保障法》《红十字会法》等与其专业相关的多部法律的修订,都让他付出过很多心血。其中为了起草《慈善法》,他就先后主持召开过18次专题研讨会,为该法每一章的起草都提出过高质量的专题研究报告,每个专题报告都受到高度重视。投入这么多的时间与精力,他不以为苦、反以为乐,把这些视为学习和提高的过程。特别是在与其他国家议会议员交流的过程中,因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日益成为议会间交流的重点议题之一,这使得郑功成能够了解到他国社会保障的最新情况以及国外立法者对此的看法,这是其他学者难以接触到的,也为他的学术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在2016年,他就出席了全国人大与德国联邦议会交流机制第四次会议、全国人大与法国参议院定期交流机制第六次会议、全国人大与日本参议院交流活动、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与意大利议会代表团会议,以及出访法国并出席全国人大与法国国民议会定期交流机制第七次会议,在这些活动中,他往往是作为中方社会保障与公共政策方面的主发言者。

每年直接参与全国人大常委会、专委会工作需要80天左右的时间。”郑功成平静地说。

这是一门需要良知与公益心的学科

2016年12月,国际社会保障协会将“杰出成就奖”授予中国政府时,郑功成认为这是“实至名归”,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正是在中央的积极推进下实现了短期内成为全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基本途径的奇迹,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对当今世界社会保障发展的贡献并不亚于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

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年代后,社会保障改革成了举国上下关注的焦点,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也因关乎自己切身利益高度关注这一领域。将自己的理论研究转化成可供政府部门决策参考的资政建议是郑功成学术成果的价值实现,“我从事的是应用层次的社会科学,研究的是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如果无助于国家的改革与发展,其意义将大打折扣”。

学术研究若不立足于实践,其成果也很难落到实处,只能是空中楼阁。养老保险与养老服务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郑功成关注的重点。为此,他独自或者组织团队开展过难以计数的调查,仅养老机构就实地了解过国内外的养老院100 多家。对医疗保障与社会救助等领域也是如此。

基于对社会保障的最新研究和深入思考,郑功成曾于2007年先后两次向中央领导同志提交报告,提出“加快推进社会保险立法的有关设想与基本主张”和“建议尽快组织开展中国社会保障战略研究及具体方案”,以求从战略上规划中国的社会保障改革与体系建设蓝图,他的真知灼见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有关部委领导的高度重视。终于,在2007年5月,以郑功成为组织者的全国200多位专家学者开始了“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

为完成这项重大的战略研究任务,郑功成和研究团队经过了19次专题研讨会,深入11个省市区开展调研,又赴12个省市和财政部、发改委、人社部、民政部等部委召开征求意见会,最终形成核心报告《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被誉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及其发展描绘的全景式战略蓝图”,成为国家制定社会保障相关政策的重要理论参考。

当时,郑功成在报告中建设性地提出自2008年到本世纪中叶的“三步走”,从“即免除人民的生存危机与疾病恐惧、解除人们的养老后顾之忧”到建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福利社会的战略构想。其中,“建议在2012年前建成老年人均能够享有养老金的多元组合型养老保险制度”和“可以覆盖全民的医保制度”等目标一度受到诟病,被批评为乌托邦式的设想。但党中央慧眼如炬,2009年正式启动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和明确以全民医保为目标的三年医改,同时还掀起大规模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到2012年时即实现了老年人人人享有养老金的目标和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的目标。怀抱笃定的学术自信,郑功成亲历了这些“乌托邦色彩”的建议一步一步地变成现实。

这些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是我的骄傲

自1985年甫执教鞭开始,郑功成已经在大学任教30多年,他常对自己的学生说,“社会保障追求的就是公平正义共享,没有良知与公益之心,难做此种学问。”在武汉大学的15年里,他培养了改革开放后最早的保险专业学生;在中国人民大学的17年里,他培养的社会保障专业博士生与博士后达30多人,硕士生约150多人,已毕业的20多位博士生与出站博士后绝大多数均在高校任教,其中已有5位做了教授,10多位任副教授或副研究员,成为中国社会保障领域中非常活跃的力量。每个学生从郑功成身上学到的第一课不是学术理论,而是做人的道理。

在不断拓宽加深社会保障学科建设领域和推动全国、国际社会保障学术交流的过程中,缺乏有力的组织支持成为困扰郑功成的常见难题,但困难从未让他却过步。有师如此,他的学生们承师德,扬师风,对无偿的付出没有丝毫怨言,反而形成了一届接一届自觉分担这种公益责任的优良传统。他们承担各种学术公益事务的组织协调工作,为搭建国内国际学术平台、组织大量规模学术活动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样的奉献精神与价值取向,在利己主义日益精致的社会背景下,让我经常为之感到欣慰和骄傲。”谈及此,郑功成难掩赞许之情。他还不忘感谢身边富有奉献精神的同事,以及国内外众多同行学者所给予的支持与团结协作,“这是我们能够一起为学问、为国家建设做些有益事情的十分重要的条件。

2017年的春天,“两会”如约而至,再次建议尽快修订《社会保险法》,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发促进养老服务与慈善事业健康发展……郑功成关注的重点仍然是社会保障及与之相关的民生问题,学术之余重任如山,却也让他越发步伐坚定。

心中的那份坚守,让郑功成一次又一次地在两会上为民发声。民盟盟员、人大常委会委员,对郑功成来说,与其说是一份事业,不如说是开辟了另一条为国为民服务的途径。他是建言献策、资政辅弼的谋士,但在他心中,自己首先是一名为民生大事勤恳调研、脚踏实地的学者,是一名言传身教、授业解惑的师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就是一位学人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