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野公园喜秋收 引来市民辨“五谷”

09.10.2015  12:13

  在城市里,娇艳的花草随处可见,小麦、玉米这些最普通的粮食作物却成了稀罕物。朝阳区东五环的郊野公园——京城梨园专门开辟了一片6亩的小农园,栽种了30多种粮食、蔬菜。这不,一入秋,不少市民都奔着小农园来看蔬菜和庄稼。久违的丰收场景实现了城里人寻找农耕烙印的心愿。

  眼下正是丰收的季节,走进京城梨园的都市小农园,火红的高粱、金黄的玉米、翠绿的扁豆……满眼都是正待收获的庄稼。田间散落着黄澄澄的秸秆,还立着几个一人多高、头戴斗笠的稻草人。

  “谷子已经收完了,现在刚刚种上了旱金莲、老北京心里美萝卜和核桃纹白菜。”朝阳区都市农业规划科负责人刘士勇介绍说,今年,朝阳区把京城梨园作为农业进公园的试点,在这里开辟了6亩农地,种植小麦、谷子、天麻等农作物和多种蔬菜。

  在绿水环绕、花朵绽放的京城梨园里,颇有乡土特色的小农园也有一番别致的美丽。“这些粮食可不是随意种的。”相关负责人说,在布局作物种植位置时,特别注意高低错落,颜色搭配。记者看到,篱笆园子里,高粱、老玉米等高大作物种在四周,中间种植花生、豌豆等低矮作物。而在蔬菜区,五色番茄掩映在绿叶后,宛如一颗颗玛瑙珠,各种颜色的彩椒也挂满枝头,鲜艳欲滴。

  别看这小农园只有6亩地,农业专家们可没少为这忙碌。为了选取适合朝阳地区生长的优良品种,专家们从全国各地的粮食品种中精挑细选,进行培育试验。

  “光是蚕豆,我们就更换了3次品种。”一位都市农业专家告诉记者,以往,朝阳地区基本只种过麦子,像蚕豆、豌豆都没有种植经验,这就需要尝试着来。

  在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支持下,京城梨园的小农园有了适合这里生长的优良品种。农园所属的朝阳区平房乡也安排了有务农经验的村民悉心照料,小农园日渐成形。

  “今年,我们把大豆、小麦、大米、小米、高粱这‘五谷’都种齐了,而且每一种都种了不同的品种。”刘士勇说,现在,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别说是分辨“五谷”,就连“五谷”是哪五种作物也没有多少人说得清。小农园恰恰成了城市里的农业课堂,让市民有机会不出城就辨“五谷”。

  如今,一到周末,粮田、菜田就会迎来不少游客。记者看到,每一处作物种植田地里,都安装了标识牌,上面写有简单的介绍,包括作物的特性、如何食用等等。“这是土豆,学名马铃薯,也叫地蛋、洋山芋。”一位带孩子来的家长按照标识牌上的介绍仔细讲解,给身边五岁的儿子做起了科普。“我小时候,这些粮食家家都种,一点儿都不陌生。但现在的孩子见都没见过粮食长在地里的样子。”这位家长说,儿子很爱吃土豆,今天还是第一次知道土豆是在地下生长的。

  小农园的管理人员介绍,大多数市民都是带着孩子来到小农园参观的。不仅成人找寻了农耕记忆,“五谷不分”的城市孩子们也增长了农业知识。今后,京城梨园的小农园还将开辟成呼家楼小学和兴隆小学的农耕文化教育基地,让孩子们亲手播种、养护农作物。(来源:北京日报  通讯员:张艳艳 记者:朱松梅) 【编辑:刘文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