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响彻生命的回音

03.11.2016  10:35
  一口气读完了胡赛尼的《群山回唱》,惊艳于其让人耳目一新的写作技巧,钦佩于其对于复杂人性的深刻刻画,感怀于其对生活无情的真实揭露。

  故事以一对兄妹的分离和重逢为主线,刻画了多个没有明显主次之分的鲜明形象。其中让我感触颇深的是,一个先后两次抛弃姐姐的妹妹,两个以各自的方式抛弃女儿的母亲,一个做着英雄梦的普通人,以及一个为照顾父母放弃梦想的女儿。

         帕尔瓦娜,从一念成祸到赎罪再到解脱

  帕尔瓦娜和姐姐马苏玛,两人虽是双胞胎,但长相、性格却是两个极端,马苏玛漂亮、善良、多情,帕尔瓦娜却自卑、胆怯。从小到大,姐姐永远是那个被赞美被给予爱和阳光的,而妹妹只能在长久仰望姐姐的光辉中几近枯萎地苟且存活。更残酷的是,姐妹两人爱上了同一个男人。就在姐姐即将和心爱的男子步入婚姻之时,一场突入其来的灾难降临在姐姐身上。妹妹目睹了灾难,并且在灾难发生前的那一秒,“帕尔瓦娜看到自己的手在移动……这两只手所做的,倒也不算真的推了一把,可是在马苏玛的背和帕尔瓦娜指端的肉之间,确实发生了接触,瞬间产生了难以觉察的推力”。 姐姐从高高的树端摔下,从此瘫痪。

  之后,姐妹俩的命运就注定了被绑在一起。妹妹怀着满心的内疚,充满绝望地每天照顾着姐姐,没有婚姻,没有未来,只有日复一日琐细、单调、令人窒息的端屎擦尿烧柴做饭的生活。姐妹两人谁也没能嫁给那个男子,而是共同目睹他结婚、生子,直到丧妻。姐姐为了成全妹妹,放弃了苟延残喘的生命,求她将自己丢弃在沙漠之中群山之间。妹妹经历内心的挣扎后转身离开。听着姐姐那若有似无的呜咽声和群山之间的风声,迟疑、犹豫过后,她终于下定决心,离开了那片沙漠,走向了全新的生活。

  人的情绪永远不可能被彻底压制,长期压抑的结果只能导致适当场合更激烈的爆发。帕尔瓦娜就是这样,长期被忽略被贬损的情绪一旦遇到心爱的男子将与他人结婚,并且这个他人正是长期使之相形见绌的姐姐,这个足够强烈的导火索时,一个可怕的念头瞬间攫取了她的内心,于是一场悲剧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为了赎罪,妹妹彻底放弃了属于自己的未来,被日复一日的照顾病人的单调生活彻底填满,用一种近乎苦行的方式苟且存活。直到多年以后有一天,姐姐为了成全她,也许同时也为了生命的尊严,求她用遗弃的方式,互相放过对方。这个选择过程的心理煎熬是可以想见的,但她最终的选择却是对一个人对于自己生命和生活选择权的尊重。在整个过程中,我还是无法指责帕尔瓦娜,就像无法指责家暴受害者的报复一样,感受更多的,是对整个故事的悲伤。

           玛达丽娜,我将有辉煌的人生,只是其中没有你

  玛达丽娜来自小地方,却美丽迷人野心勃勃,她当演员、创办剧团、进军时尚界和文艺圈。玛达丽娜浪漫多情,在其中一段恋情中,她的女儿萨莉亚出生了。在另一段恋情中,萨莉亚的脸被狗大面积咬伤。因为蹩脚的手术,萨莉亚的脸没能恢复原来的美好。这让她个性张扬、热衷于炫耀的母亲玛达丽娜感到羞耻。为此,萨莉亚时刻为她带着面纱,连吃饭时也不例外,直到母亲后来离她而去。

  在一次事后想来似乎预谋已久的拜访后,玛达丽娜因为暂时的不便将女儿留给好友照料,此后,玛达丽娜因各种意想不到的事故不断拖延,直至遥遥无期,最终杳无音信。在世人的想象中,玛达丽娜这么做或许是因为自己的生活动荡无常,对女儿受的罪已无能为力,为救她脱离苦海。但事实证明,在离开女儿的日子里,她度过的却是一个富有成就,优雅、受人敬重的人生。

  玛达丽娜为了筹划自己轻松美好的未来,抛弃了自己视为负担和耻辱的女儿。这可能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相信她作为一个母亲是爱女儿的,做出这个决定时有过内心的挣扎,只是女儿使她不堪重负。就像马科斯所说的,对于你承担义务但视为负担的东西,谁能保证没有过一丝逃离的念头?只不过有些人想了想但是放弃了,有些人实施了却没有成功,有些人冲破阻碍终获成功。最后一种人招致指责的原因,某种程度上只是遭人嫉妒而已。

         妮拉,她比烟花寂寞

  妮拉是美丽、才华横溢的阿富汗女诗人。自幼父母离婚,她随阿富汗贵族父亲一起生活。从法裔母亲那儿继承来的现代、自由的思想,与阿富汗传统又保守的生活环境形成鲜明对比,使得她不愿“违背自己的意愿和天性,变成一个(阿富汗最典型的)勤劳而悲伤的女人”。因此,她从小就具有反叛精神。父亲按照普什图贵族的标准培养她,但事与愿违,妮拉不接受这种教育,沉迷于恋爱、香烟、酒精中逃避现实,并试图利用被父亲视为“婊子的梦话”的大胆诗作表达内心反抗束缚、渴望自由的思想。

  她的行为毫无悬念地招致了父亲的严重不满。十九岁时因生病切除子宫无法生育。此后嫁与富有的喀布尔商人瓦赫达提为妻,但丈夫与仆人有着断背之情,她的婚姻生活并未给她带来心灵的慰藉。她在人生最低谷时买下了帕丽作为养女,期望女儿能将生活的黑洞填满。一开始似乎天随人愿,家庭因为女儿的到来看起来趋于正常。

  但很快,丈夫中风,她的本性注定她无力承受这种令人窒息的生活。于是,她带着女儿出走巴黎,从此在情人、酒精的泥坑里越陷越深。女儿已经无法再填补这些黑洞,随着她的成长,甚至变成一种无声的控诉,不断地提醒自己的失败。直至女儿与情人的相恋成为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妮拉发现女儿,“我在你身上看不到我,我不知道你是谁”。最后妮拉选择用自杀的方式离开女儿,也告别了自己落寞的一生。

  在事业上,妮拉创造了不朽的诗作,堪称辉煌。但在她看似丰富多彩的生活背后,却始终隐藏着一颗孤寂落寞的心。表面上看,妮拉的生活随性、自我,丝毫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实际上,只不过是因为她的个性与她所经历的现实生活格格不入,生活的痛苦使她除了不断地逃避之外似乎别无选择。她只不过是一个生在了错误时间、错误地点的天使。

           伊德里斯,一个空怀英雄梦的普通人

  伊德里斯是个循规蹈矩的普通人。他生于喀布尔,战乱期间随全家迁居美国。内战结束之后,在回阿富汗讨回祖宅的过程中,他遇到了罗诗——一个饱受不幸与痛苦的小女孩。罗诗因为家族矛盾在大伯对其全家实施的灭门行动中幸存,但她目睹了至亲被杀的过程,自己的头部也被砍裂,脑组织堆积在头顶,非常悲惨。在阿富汗期间,伊德里斯给罗诗买礼物,每天看望她,在这个小姑娘身边,伊德里斯终于获得了一次扮演主角英雄的机会。他沉醉于满腔的热情和爱怜,他许诺把罗诗带回美国,帮助她获得更好的医疗救助,甚至不惜花费自己的资产,以拯救这个被人类邪恶伤害的孩子。

  但当他回到美国,在面对血腥带来的人性撼动逐渐减弱之后,一切恍若隔世。在一次申请救助失败之后,伊德里斯便不再努力,他彻底放弃了对罗诗的诺言。令人欣慰的是,罗诗并没有因为伊德里斯的放弃而遭到所有人的遗弃。但罗诗的获救却是因铁木尔,这个伊德里斯对之心怀复杂情绪包括厌恶之情的堂弟的努力而来,这一切颇具讽刺意味。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当年的小姑娘成长为成功的作家后,伊德里斯终于鼓起勇气见面,当四目相对,伊德里斯最关心的却是,她有没有在书里“揭露”自己。

  即便如此,我还是无法讨厌这个角色,他只是个自私的普通人罢了,空怀一个英雄梦,却缺乏做英雄的意志,偶尔在特定情境下也会雄心壮志,但脱离当时的情景后又如梦初醒,屈服于现实。伊德里斯就是你我。

           小帕丽,我不是圣女

  小帕丽的名字来源于她父亲阿卜杜拉的妹妹帕丽。阿卜杜拉和帕丽兄妹幼年丧母,两人感情深厚,因他们的父亲卖掉帕丽,兄妹被迫分离。

  阿卜杜拉成年结婚生女,因对妹妹的深深怀念,以妹妹之名为女儿命名。“父亲是个受伤的人,他对我的爱像天空一样真实,浩瀚、永恒,而且总在向我靠近。这样的爱或早或迟,都会逼得你走投无路,而必须做出选择:要么挣脱,要么留下,承受爱的重压,哪怕它把你塞进了比你更小的容器。

  最后,小帕丽因沉重的父爱,放弃了自己的艺术梦想,逃离了即将到来的婚姻,留在了父母身边。

  然而,当别人对她赞不绝口,说父亲“有她这样一个女儿该多么幸运,多么有福气,说她简直出自天赐,是圣女,是一个英雄般的女儿,放弃了金光灿烂的生活,不要舒适,也不肯享福,宁愿留在家里照顾自己的父亲,对她的勇气和毅力惊叹不已”的时候,她感到更多的却是道德负疚。因为,她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父亲只是其中一个表层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生活的惯性和对未知的恐惧。虽然她意识到父亲的爱总有一天会把她逼得走投无路,虽然她常常充满渴望,却害怕得到自由,害怕将要遇到的事,担心自己会手足无措。于是,在逃离的机会到来时,她自己到头来慌了神,跑回了熟悉的角落,回到了原来的生活。所以,当姑姑帕丽听到她放弃理想照顾父亲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对她赞不绝口,而只是做出平淡的回答时,她心中充满了感激。

  所以,即便是看起来最无私的选择,也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部分。请不要叫我圣女,那将使我背负沉重的道德重负。

  小说通过细致入微的笔触,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几乎每一个都面临着良心的拷问。但是读过他们的故事之后,你会觉得责备不起来,相反,因着强烈的代入感,你会不由自主地对人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是啊,因为他们所做的事情,只不过是每一个人都会面临人情困境和生活迷局时,做出的不得不砍断一根手指,以保全整个手的选择。人们会丢掉自己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东西,背叛至爱的亲人,这可能是因为客观限制的迫不得已,也可能是因为人性的软弱和为恶的可能性。

  西方人有分明的界限感,有“No judge”的文化传统。我们不是他人,没有亲身经历他人所有的经历,无从得知他人面临抉择时的内心挣扎。他人所做道德可指责的选择,如果换做是我们,是否一定会做出别种选择,别种选择是否在道德上更加完美?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显然无法做出肯定的回答。因此,我们无权干涉他人的选择,无权评判他人。让我们保持人与人之间应有的界限,对他人多些尊重和理解,少些评判,避免生活中本应避免的困扰。

  巍巍群山中,那些响彻生命的回音,化作一声叹息…… 责任编辑:梅玉兰
习近平致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的贺信
值此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举办之际,法院网
习近平会见李家超
国家主席习近平30日下午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新当选法院网
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成立40周年
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成立40周年强调 法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