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法院通报社会生活热点领域刑事诈骗典型案例

13.11.2020  17:15

2020年11月12日上午,北京西城法院召开“社会生活热点领域刑事诈骗典型案例”新闻通报会,法官发布5起典型案例,提醒居民小心千万别“上套”。

据介绍,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西城法院审理刑事诈骗案件共计232件,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以2020年1-9月为例,西城法院审理刑事诈骗案件共计44件,被害人数多达115人,诈骗金额高达1876万元,但截至判决作出前,退赔比例仅为12.6%。

据了解,社会生活热点领域刑事诈骗案件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被害人数众多、诈骗数额巨大。被害人数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诈骗数额从十几万到几十万不等。第二,诈骗内容多为涉及社会生活热点领域的稀缺资源,例如北京市落户资格、小客车购车指标、重点学校入学名额、原始股申购资格等。第三,被害人对于上述稀缺资源通常不具备相关资格、不符合相应条件,且对该领域的法律法规、原则政策均不甚了解。第四,犯罪分子与被害人之间存在一定社会交往关系,通常双方具有亲戚、朋友、同学、同事、邻居等关系,或经由熟识的居间人介绍相识。正是因为这种关系,被害人才会放松警惕,不对犯罪分子自称具有的能力、关系和人脉进行深入考察。第五,被告人大多将赃款挥霍,造成赃款退赔追缴难度大,社会影响恶劣,严重侵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第六,犯罪分子具有前科劣迹的比例较大,且多因诈骗、职务侵占等非暴力型财产犯罪受过刑事处罚,这反映出这类犯罪分子主观恶性较深、改造难度较大。

发生在社会生活热点领域的刑事诈骗案件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西城法院审理此类案件时注重均衡量刑,统一裁判尺度;强化裁判文书的释法析理作用,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加强法制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作用。同时建议人民群众对于买房购车、子女入学、求职落户、投资理财等事关自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应当及时、全面了解相关法规政策,不要轻信他人,对于“身边人”“熟人”也要心存防范、保持警惕,自觉抵制“托关系”“走后门”,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切实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责任编辑:赵思源
习近平致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的贺信
值此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举办之际,法院网
习近平会见李家超
国家主席习近平30日下午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新当选法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