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信仰给予我们力量

04.07.2016  21:26
  相信大家对下面的这份名单都非常熟悉,毛泽东、董必武、何叔衡、陈谭秋、邓恩铭、王尽美、李达、李汉俊、包惠僧、刘任静、张国焘、陈公博、周佛海。

  是的。您没猜错。

  这是党的一大的13名代表。

  如果可以穿越的话,您愿意成为一大代表吗?您先别着急回答。

  当然,以现在的视角,也许没几个人不愿意去的,毕竟,能够成为党的领导者、缔造者、创建者,这样的机会,有谁会放弃呢?可听完下面的故事后,您还会坚持自己的选择吗?1923年,李达脱党、陈公博被开除党籍;1924年,李汉俊脱党、周佛海脱党、包惠僧脱党;1928年,刘任静被开除党籍;1938年,张国焘被开除党籍;13名党代表中,有7人脱党或被开除党籍。那么,剩下的6个人命运又如何呢?

  1925年,王尽美牺牲;1931年,邓恩铭牺牲;1935年,何叔衡牺牲;1943年,陈潭秋牺牲;当开国大典的炮声隆隆响起,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只剩下,开国领袖毛泽东和第一任最高法院院长董必武。

  的确,选择,是多么简单的一件事,又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什么是对的选择?如何做出对的选择?可能是我们每个人都在思考的答案。

  经济学告诉我们,面对选择,先问得失,再计对错,这叫做理性。《红楼梦》告诉我们,“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叫做聪明。是啊,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但是,在90年前的今天,偏偏有那么一群年轻人,做出了和常人不一样的选择;他们,不为官、不为钱、不畏苦、不惧死,他们,年纪轻轻就干大事,年纪轻轻就丢性命。

  寻淮洲,15岁参加秋收起义,21岁担任红军军团长,22岁牺牲在长征路上。瞿秋白,23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为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35岁因反围剿失败牺牲。罗亦农,25岁成为中央组织部长并参与起草《党纲》,26岁被叛徒出卖牺牲。这样的名单还有很长很长,这样的选择还有很多很多。有人说,中国共产党是史上最牛的创业团队。那么请问?世界上有哪一支创业团队,需要经历这么多的艰难、曲折、背叛和淘汰,世界上又有哪一支创业团队,留下了那么多的执着、拼搏、牺牲和奉献。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力量有三种基本的形式:暴力、财富和知识。但他忘记了,还有一种力量,那——就是信仰。

  正因为有了信仰,他们才能不计得失、无谓成败,正因为有了信仰,他们才能在黑暗的旧中国高举民族希望的火把,毅然决然的选择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

  如果说大浪淘沙是历史规律,那么,信仰就是大浪中的压仓石、困境中的千斤顶,他使得我们在危机关头不抛弃、不放弃,坚持做出正确的选择。

  当然,个人的选择改变命运,而政党的选择则改变历史?

  上世纪30年代中期,在国民党、共产党中,相继发生了两起青年军官枪杀女性的案件。一起发生在西安,国军团长张钟麟因怀疑妻子不忠枪杀了新婚妻子吴海兰。张钟麟,黄埔四期,毕业后一直在蒋介石嫡系部队任职,他还有一个更显赫的名字“张灵甫”。而另一起则发生是在延安,红军旅长黄克功求婚不成枪杀了抗大女学员刘茜。黄克功,16岁参加革命, 26岁便成为红军旅长,是毛主席的一员爱将。两起案件中,被害人都是普通女子,而凶手则都是党的骨干。同样的背景,类似的案情,国共两党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国民党选择了妥协,张灵甫虽蹲了几天大牢,但抗战爆发后,便被以国家急需为由,官复原职,上了战场。而共产党选择了法律。黄克功,案发次日被逮捕,一周后便被执行枪决。难道是共产党人不念旧情,难道是共产党人不爱干部。电影《黄克功》中,抗大训练处处长李兴国坚决不同意对黄克功判处死刑,他说“不要说一个刘茜,就是十个刘茜、一百个刘茜,也抵不上一个黄克功!”但是,在毛泽东看来,一百个黄克功也比不上共产党员的纪律与荣誉。他在写给边区法院院长雷经天的信中说道:黄克功过去的斗争历史是光荣的,今天处以极刑,我及党中央的同志都是为之惋惜的。但是,他犯了不容赦免的大罪,如赦免他,便无以教育党,无以教育红军,无以教育革命。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与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是啊,法律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正是这样的选择,使延安作风打败了西安作风,也使得共产党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时代在变,但共产党人的选择没有变,共产党人的信仰更没有变。昌平法官马彩云,她做了这样的选择。当持枪歹徒闯入家中,因子弹卡壳行凶失败后,她的第一反应不是赶快跑,而是马上追。因为,在她的心理,作为一名人民法官,百姓的安危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新闻局长陈海发,他做了这样的选择。当罹患癌症晚期,做完手术躺在病床上,还念念不忘最高法院的官方微博,还一字一句修改润色。因为,在他的心理,作为一名宣传干部,法院的形象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燃灯者“邹碧华”,他又做了怎样的选择?当明知司法改革是硬骨头,他却偏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最终累到在工作岗位上。因为,在他的心理,作为一名改革者,法治的明天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当司改大潮汹涌而来,当房子、车子、票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我们必须承认,法官也要养家糊口、法官也要养儿育女,法官更要养老送终。但是,当你踏入法学院,无数次的背诵法治是水治而不是刀制;当你坐到审判席,无数次的看到当事人那满怀期待的目光;当你终于可以由一名理想者、评论家,成为亲历者、实干家的时候。

  你,到底应该做出怎样地选择。

  是啊,有一首诗写得好,既然选择了远方,就不怕风雨兼程。我坚信,我们在座的每名同志都会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责任编辑:梅玉兰
习近平致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的贺信
值此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举办之际,法院网
习近平会见李家超
国家主席习近平30日下午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新当选法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