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荒漠化沙化“双缩减”
02.12.2016 18:52
本文来源: 林业网
逆转!荒漠化沙化“双缩减”
宁夏灵武白芨滩林场用草方格束缚“沙魔”。
内蒙古实践“两行一带”种树治沙模式。
甘肃青土湖波光粼粼,生态水防止土地沙化。
甘肃用土工编织袋沙障固沙,梭梭长势喜人。
在宁夏毛乌素沙地营造的柠条林。
甘肃民勤,当地妇女积极参与防沙治沙。
制图:蔡华伟
一个个草方格压下去,一株株草木长出来,一群群牛羊进棚圈,一座座流动沙丘被遏止,肆虐的风沙有所收敛……
最近,记者在宁夏、甘肃、内蒙古各地采访时看到,这些地区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的荒漠化和沙化防治道路,初步遏止了荒漠化和沙化持续扩展的态势。中国的防沙治沙模式和经验,正在被其他国家广泛借鉴。
生态在恢复
变沙为绿 点沙成金
“太可怕了!我们正在田里干活,忽然看到远处天边一堵墙一样的沙子,朝我们推过来!”回忆起1993年5月5日的黑风暴,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西渠镇号顺村的李毅,心有余悸。
那一天,武威市多地遭遇特大黑风暴,导致70多人死亡。肆虐的风沙,源于生态的恶化。号顺村距离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只有近20公里,两大沙漠在干涸的青土湖一带呈合围之势。
决不能让民勤变成第二个罗布泊!2007年,国家批复实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民勤及周边地区生态建设的力度持续加大。2010年以来,干涸50多年的青土湖迎来生命之水,水面逐年扩大。
恢复生机的武威,持续加力治沙。他们正在风沙沿线营造一条长562公里、宽1公里以上的生态林带,这条千里沙漠大林带,将在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南缘筑起牢固的绿色屏障。
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的人们,和甘肃民勤人一样梗着脖子,决不向风沙低头。“只要我有一口气,就要治沙。我就要看看,是沙子有种,还是我熊!”翁牛特旗查干希热嘎查(村)的唐八十说。
这个嘎查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气候干燥,十年九旱。1987年,嘎查党支部书记唐八十搬进沙窝,探索治沙方案,遏制“沙魔”。
“扔了砖房住土房,从米囤跳到糠囤,到沙窝子里瞎折腾个啥?”一些亲属劝他。但是,唐八十铁了心,“不能让沙子把我们埋了。”
昔日黄沙滚滚,今日青纱一片。如今的翁牛特旗,林木品种发展到十几个,林草覆盖率达95%以上。一个林草相间的沙漠绿洲,开始产生生态和经济效益。
根据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宁夏、甘肃、内蒙古都保持了可喜的“双缩减”态势。与2009年第四次监测结果相比,截至2014年,三省(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71.8万公顷,沙化土地面积减少45.5万公顷。
生产在发展
“绿”与“富”齐头并进
“现在这个沙窝窝,没有移动的沙丘了。”宁夏盐池县青山乡赵记塘村,老支书刘增带着我们一路走,一路说。
上世纪70年代,沙窝子里只剩下几棵孤零零的沙蒿,风沙掀房、掩路、埋田,人们陆续逃离。“现在的这些树、花棒、柠条、沙柳都是我们种的,全村1.5万多亩林子,把这沙窝窝捆得牢牢的。”刘增说。
赵记塘村的人们,美滋滋地享受着生态转好的甜头。过去村里只有几十亩水浇地,如今增加到了400多亩,今年荞麦的亩产量,比过去翻了一倍。水好了,土肥了,羊也壮了。村里年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多元。
地处毛乌素沙地边缘的盐池县,曾是宁夏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1979年以来,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封山禁牧等生态工程陆续实施,盐池县200多万亩沙化土地得到治理,50多万亩流动沙丘基本固定,全县植被覆盖率达到近七成。
“黄沙不掩金”。在宁夏、甘肃、内蒙古多个地区,昔日的大漠荒沙,日益变为淘金宝地。防沙治沙,靠沙吃沙,“绿”与“富”齐头并进。
“当了一辈子农民,没想到还能领工资!”家住库布其沙漠边缘的尚有福喜笑颜开:“现在我家一年的收入有10多万元,跟20年前相比提高了100倍!”
自从成为一家企业的沙漠生态修复工人,十几年间,尚有福一家的收入直线上升。
这家企业从沙漠土地、阳光、生物质、沙材料及周边煤炭资源中“掘金”,通过产业发展反哺治沙,使得库布其治沙取得成效。如今的库布其,1.1万多平方公里的沙漠得到治理、控制,沙漠生态经济产业充满生机。
中国经验在传播
“绿色方案”海外分享
1米见方的麦草方格扎到沙下,四五年后,麦草会渐渐腐烂,给流沙注入丰富的有机物质和营养元素。先是地衣、蕨类站住了脚,然后是草本植物、灌木、半灌木更替生长。经年累月间,扎下草方格的沙地上,长满了植被。
简单而又神奇的麦草方格等技术,使得前些天来宁夏参加阿拉伯国家防沙治沙技术培训班的学员们赞叹不已。“我回国后,一定把在宁夏学到的技术和理念应用到我的祖国。”结业典礼上,苏丹农业部高级工程师撒米娅说。
从2006年起,宁夏农科院已承办了11次阿拉伯国家防沙治沙技术培训班,260多名学员收获满满。
中国技术和中国经验,在世界防沙治沙领域发挥着示范和引领作用。自1993年起,甘肃省治沙研究所代表中国政府举办了43期援外技术国际培训班,内容包括荒漠化防治、生态恢复、产业发展、绿洲保护和水资源利用等。其中,仅承担的商务部国际培训班,就有来自76个国家的765名官员和学者参加了培训。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莫妮卡·巴布表示,现在,中国正在实施大规模的生态修复工程,以此极大增加植被,减少沙尘暴频次,改善人民生计。基于中国经验的分享,非洲的“绿色长城”计划已经在撒哈拉地区以及荒漠草原区展开。(记者 刘毅 朱磊 银燕 吴勇)
本文来源: 林业网
02.12.2016 1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