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回首退耕还林15年

28.09.2015  12:28
  我省东部干旱山区曾是满目荒山,绵延无际。如今行驶在西宁至兰州的高速公路上,许多昔日的荒山荒坡已逐渐被林草植被覆盖,干涸多年的小河里又有了流水。
      从本世纪初开始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已经开始在我省东部干旱山区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了,15年前满目黄土的景象已被绿色覆盖。
      互助土族自治县被称为我省“退耕还林第一县”。在黄土高坡深处的蔡家堡乡东家沟村,记者见到了当年退耕农民东有祥。自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以来,国家给予粮食和资金补助,和周围的家家户户一样,东有祥成了“种树工”、“护林工”。他说,以前耕种条件差,还要看老天爷吃饭。现在耕地退出来了,荒山变绿了,国家还给粮食和资金补助,可以腾出精力发展副业了。据他介绍,从2000年开始,他们村很多年轻人出外打工,还有些人在县上、乡上开店,做起了餐饮、超市等产业。
      互助县山多、沟深,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2000年开始该县先后在19个乡镇、147个村3.6万户农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42.518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5.52万亩,荒山造林24.5万亩,封山育林2.5万亩。现在层层梯田盘山过堰,片片林草碧绿青翠,沟壑纵横的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水土流失得到遏制,农业基础条件得到改善,粮食亩产达到400多公斤。项目区农田基本实现林网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不断扩大。流域内初步形成了乔、灌、草相结合的坡面生态防护体系,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2.2%,比2000年前提高了25.6个百分点。项目区每年有万名壮劳力外出打工,农民人均收入比10年前增长了5倍多。
      山川秀美的新景观和农民逐渐摆脱贫穷,都得益于15年来的退耕还林工程。这项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规模最大、造林最多、涉及面最广的生态建设工程,已经开始发挥生态和经济社会效益。
      据省林业厅造林处处长马广金介绍,我省退耕还林工程经历了3个阶段,2000年至2001年为试点阶段,2002年至2006年进入第二阶段的全面启动,第三阶段从2007年至今为成果巩固阶段。从2000年至今,实施退耕还林还草290万亩(还林261万亩,还草29万亩)。工程涉及全省44个县(市、区、场)、327个乡镇、3911个行政村,29.62万农户、135.5万农牧民。
      至此,数百年“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局面终于在新世纪初开始逐渐得到改变。
      2007年进入成果巩固阶段后,国务院将退耕还林工程从全面推进转入巩固成果阶段,延长和调整了对退耕农户的直接补助,中央财政建立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集中力量抓好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后续产业发展、补植补造等重点工作。在这几年,省农牧厅先后投资2.91亿元,建设户用沼气池5400座,为农牧民购置太阳灶9.3万台,建设日光节能温室和畜棚5376栋,还有生物质炉、太阳能热水器17万台,实施草地更新任务4.71万亩。省水利部门在全省各地完成基本口粮田建设面积74.86万亩,其中坡改梯15.36万亩,低产田改造 22.3 万亩,农田水利改善灌溉面积35.73万亩,完成投资3.08亿元,这些项目和工程大大改善了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
     
      退耕地还林还草,退下来后能否稳得住,保证不复耕,培育后续产业是关键。我省各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发展还林还草基础上的种植业和养殖业。据了解,2009年至2014年,国家根据青海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总体规划下达建设任务、资金外,另下达我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1.44亿元,我省林业部门利用这部分资金,在261万亩退耕地中,开展沙棘、枸杞、核桃、大果樱桃、树莓、黄果、山杏等生态经济林建设,先后建设沙棘基地11.11万亩,枸杞基地8.66万亩,核桃等生态经济林5.46万亩,补植补造5.94万亩,有力地推动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德令哈市积极扶持青海柴达木高科技药业有限公司、德令哈市防沙治沙公司等“龙头”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农牧民发展后续产业。至2008年,枸杞种植面积达万亩,年产干果72吨,总产值259万元,3个乡镇12个村1400户农户、约3万余人(次)从中受益,户均年增收2000元。
      青海柴达木高科技药业有限公司集科研、种植、加工为一体,研制开发了通心舒胶囊、心脑康胶囊、枸杞多糖降糖饼干等30余种高科技产品,产品远销全国26个省、市,市场前景广阔。枸杞种植基地共种植枸杞6000亩,年产枸杞干果16万公斤。公司的日益发展和壮大,强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每年使600户农户、1万余人从中受益,人均年增加收入1200元,占年人均纯收入的50%。
     
      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我省生态文明建设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首先是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通过工程实施,增加林地面积1000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由1999年的3.1%提高到现在的6.1%。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面积,减少15度以上陡坡耕地113.3万亩,沙化土地107.91万亩。全省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0万亩。据2010年调查结果显示,三江源地区水土河流控制站平均含沙量在0.046~4.3公斤/立方米之间,与多年平均值相比减少了29.3%;主要沙区的土地沙化速率呈现出明显减缓的势头,根据对兴海沙丘监测表明,2007年至2012年兴海县沙丘高度变化在-0.3~-0.1米,沙丘水平移动速度自2006年以来呈平稳减小趋势;黄河上游、长江源区降水量持续增加,流量增多,2003年至2012年平均流量较1991年至2002年分别增加117.2立方米/秒、149.4立方米/秒。中国最美湖泊———青海湖周边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沙化土地以每年2.3%的速率递减,水位连年出现上涨。
      其次是农民经济收入显著增加,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全省累计向广大退耕还林户发放粮食补助资金、生活补助资金和巩固成果直补资金50多亿元,退耕还林补助成为农村牧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群众的主要收入。据统计,全省退耕户年人均收入2504元,其中退耕补助578元,占比达23%。
      不仅如此,还促进了农村牧区产业结构调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土地贫瘠、广种薄收的坡耕地减少,农民增加了对剩余耕地的投入和机械化作业强度,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实现了粮食总产量稳步增长。全省粮食总产量从2005年的93.26万吨提高到现在的102.37万吨。促进了种植业结构调整,收入明显增加。柴达木盆地及共和盆地的退耕农户依托地理条件优势,发展枸杞特色经济林,每亩产值提高了几十倍。都兰县宗加镇依托退耕还林工程种植枸杞11.8万亩,实现年产值7.5亿元,人均纯收入超过万元,枸杞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的支柱产业。据统计,2010年,退耕户人均非农收入达到2162元,比2000年退耕前增长了1612元。 可以说,经过十几年来的努力,我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和成果巩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工程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和土地林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牧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尤为一提的是调动了全民参加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快了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2014年我国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今年开始我省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30万亩,实施对象主要为25度以上的非基本农田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做出的重大决策。由此我们可以相信这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将为我们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带来新的生机和绿色希望。
     
      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我省生态文明建设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首先是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通过工程实施,增加林地面积1000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由1999年的3.1%提高到现在的6.1%。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面积,减少15度以上陡坡耕地。
113.3万亩,沙化土地107.91万亩。全省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0万亩。据2010年调查结果显示,三江源地区水土河流控制站平均含沙量在0.046~4.3公斤/立方米之间,与多年平均值相比减少了29.3%;主要沙区的土地沙化速率呈现出明显减缓的势头,根据对兴海沙丘监测表明,2007年至2012年兴海县沙丘高度变化在-0.3~-0.1米,沙丘水平移动速度自2006年以来呈平稳减小趋势;黄河上游、长江源区降水量持续增加,流量增多,2003年至2012年平均流量较1991年至2002年分别增加117.2立方米/秒、149.4立方米/秒。中国最美湖泊—青海湖周边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沙化土地以每年2.3%的速率递减,水位连年出现上涨。
      其次是农民经济收入显著增加,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全省累计向广大退耕还林户发放粮食补助资金、生活补助资金和巩固成果直补资金50多亿元,退耕还林补助成为农村牧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群众的主要收入。据统计,全省退耕户年人均收入2504元,其中退耕补助578元,占比达23%。
      不仅如此,还促进了农村牧区产业结构调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土地贫瘠、广种薄收的坡耕地减少,农民增加了对剩余耕地的投入和机械化作业强度,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实现了粮食总产量稳步增长。全省粮食总产量从2005年的93.26万吨提高到现在的102.37万吨。促进了种植业结构调整,收入明显增加。柴达木盆地及共和盆地的退耕农户依托地理条件优势,发展枸杞特色经济林,每亩产值提高了几十倍。都兰县宗加镇依托退耕还林工程种植枸杞11.8万亩,实现年产值7.5亿元,人均纯收入超过万元,枸杞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的支柱产业。据统计,2010年,退耕户人均非农收入达到2162元,比2000年退耕前增长了1612元。可以说,经过十几年来的努力,我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和成果巩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工程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和土地林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牧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尤为一提的是调动了全民参加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快了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2014年我国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今年开始我省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 30万亩,实施对象主要为25度以上的非基本农田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做出的重大决策。由此我们可以相信这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将为我们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带来新的生机和绿色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