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河南15年退耕还林1640万亩?

05.01.2016  09:06
  退耕还林,“退”出的是绿水青山,金山银山。12月28日,河南省林业厅消息,2000年至2014年第一轮退耕还林工作中,河南共完成工程计划任务1640.2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6%,农民直接受益106.71亿元。
      统计显示,2000年至2014年,河南省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计划任务1640.2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376.7万亩、荒山荒地造林1067万亩、封山育林196.5万亩;完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林业建设项目510余万亩。
      耕地退出,换来的是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截至2014年底,河南退耕还林工程区新增林业用地面积近400万亩、新增有林地面积1500余万亩、新增森林蓄积3500余万立方米。据估算,全省森林覆盖率由此提高6个百分点左右。
      在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上,退耕还林也“大显身手”。国家林业局《2014年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评估结果显示,河南省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价值量每年达448.43亿元,年固土2653.02万吨,年固碳214.78万吨,年吸滞PM2.5达56.42万吨,其中涵养水源每年达13.7亿立方米,相当于增加13个上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
      退耕还林,不仅“退”出了绿水青山,还“退”出了金山银山。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仅国家政策性投资,就使工程区129.1万退耕户、488.9万农民直接收益106.71亿元,平均每户直接收益约8300元,年均550元。
      此外,退耕还林工程,还优化了农民的生产经营方式,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单一的农业种植转移到育苗、造林和外出务工等,农民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据专题调查,全省退耕还林共转移劳动力达97.8万人,转移劳动力人均年收入1.1万元;发展用材林700余万亩、干鲜果类经济林300余万亩,培育形成了豫西苹果、豫东梨、豫南板栗、豫北豫西花椒、沙区大枣、沿黄及黄河故道区速生丰产林、城市郊区小杂果等七大基地。
      据了解,新一轮退耕还林坚持农民自愿,谁来种、种什么、怎么种,都是农民说了算。按照国家有关部委规定,河南省符合条件的新一轮退耕还林面积共计12.34万亩。(石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