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看北大】守正创新齐头进 五载深耕结硕果——北大五年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回顾
编者按:五年来,北京大学全体师生在校党委和行政班子的领导下,守正创新,砥砺前行,在党的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后勤服务、综合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北大新闻网特推出“砥砺奋进看北大”专题,回顾总结近年来学校奋力前行的实践、成就和足迹,展望未来发展蓝图,助力北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事业,迎接党的十九大和北大第十三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十二五”期间,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以北京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部署为蓝图,大力支持传统优势学科,不断加强对前沿和交叉学科的培育与扶持,不断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在推进学科建设、提升理工医学科学研究水平和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成果。
2014年5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这是习近平在人文学苑同师生们交流。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学科建设:新体制迸发活力 多学科挺进尖端
5年来,北大学科建设始终保持稳健的发展速度。学校依托人文、社科、经管、理学、信息与工程、医学6大学部部署学科布局战略,继续发挥传统学科优势,不断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学科建设成果丰硕。
在全球高校的舞台上,北大正不断向舞台中央靠拢。北京大学在主要世界大学排行榜稳居全球前50名左右:2017年最新发布的QS世界大学排名全球第38位;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排名第53位;刚刚发布的泰晤士高等教育2018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北大排名第27位,连续两次进入全球前30名,在中国和亚太地区高校中持续领跑。2017年全球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排名中,北京大学位列第13名,在全球高校中位列第9名,位居中国(包括台湾和香港)高校第一。在自然指数学科排名中,北大化学学科排名第4位,物质科学排名第14位,地球&环境科学排名第49位,生命科学排名第58位。
北京大学近年世界大学排名表现
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北大已形成进入世界顶尖水平的强势学科,和跻身世界一流水平的优势学科,学科建设遵循有序梯队正稳步前行。2012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北大参评学科中有73%位于全国前3名,其中16个学科位于第1名。最新根据基本科学指标(ESI)数据库,北大21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是中国大陆拥有前1%学科数最多的高校。学校主要办学指标已与世界一流大学具有可比性,初步实现了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阶段性目标。
北京大学进入ESI全球前1%研究机构的研究领域
北京大学有41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入选学科数居全国高校首位。学校以入选“双一流”建设的学科为基础,围绕北京大学建设目标,提出“30+6+2”学科建设项目布局,即,面向2020年,重点建设30个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优势学科,推动部分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带动学校整体实力的提升;面向2030年,部署理学、信息与工程、人文、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医学等6个综合交叉学科群,推动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研究,着力提升解决重大问题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面向更长远的未来,在学校层面,布局和建设以临床医学+X、区域与国别研究为代表的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带动学科结构优化与调整,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理工医学:面向国家需求,基础前沿并进
北京大学科研工作以取得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为导向,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促进理工医学的交叉研究发展,加强重要基础学科建设,努力争取重大国家科技项目,各方面工作取得显著成果。北京大学的科学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初步实现了把北大建设成为国家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医药卫生技术研究高水平研究中心的任务,形成了均衡的“哑铃型”学科结构,以数理化学科为基础,一端为面向人类健康的生命医学学科群,另一端为面向国家安全、经济建设的高新技术学科群。
“十二五”期间,北京大学进一步夯实和发挥基础研究的优势,加强基础研究面向国家目标的重大需求,积极响应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和专项,瞄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在关系国家安全和长远利益的科技领域重点布局,努力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的知识人才储备和科技支撑。
秉承以交叉学科为重点、机制体制改革为核心的宗旨,学校成立了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量子材料科学中心、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分子医学研究所等若干新体制科研机构。新体制科研机构是北大体制创新和学科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京大学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机构在队伍建设、评价体系、经费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采取了新的体制机制,在学校均取得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像这样的北大“新体制机构”,如今已有13个。这些机构汇聚各类学科的优秀学者,探究国际关注的前沿课题,过去的5年,对于这些新体制机构来说,也是春华秋实、硕果累累的时节。
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BIOPIC)主任谢晓亮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团队、北京大学BIOPIC汤富酬团队通力合作,由此,世界上第一个“MALBAC婴儿”诞生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标志着我国胚胎植入前遗传诊断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生命科学学院邓宏魁研究组和定量生物学中心汤超研究组合作,首次证明小鼠体细胞重编程可由调控分化的基因完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细胞命运转变的“跷跷板模型”,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细胞》上;分子医学研究所关于线虫早期线粒体“超氧炫”频率可以预测其寿命长短的论文于2014年发表在《自然》杂志……在交叉中求创新,在前沿中争第一,借力北大强大的综合学科基础,多学科齐头并进探索未知。
研究人员与新生儿合影(从左至右:谢晓亮、乔杰、闫丽盈、汤富酬)
近5年,北大共有60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截至2017年,北大总计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42人,总数位居全国第一。2014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之一、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许晨阳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以其在代数几何领域的突出贡献,获得国际、国内学术界高度认可,屡获重要科学荣誉和奖项。高端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源源不断地为北京大学输送着科研新思维。
多学科的交叉碰撞和高精尖的队伍建设体系,使北大向世界顶级研究机构加速前进。2012年至2016年,北大科研经费总额达到135.3亿元人民币;北京大学作为第一完成人单位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4项,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发明奖3项;全校共发表SCI论文33,000余篇,2012年至2017年(至今),《科学》《自然》《细胞》三大杂志通讯发表文章共计49篇;仅2016年一年,SCI数据库收录论文中,北京大学为通讯作者单位的论文总数为4,831篇,平均影响因子首次突破4,高达4.06;在2016年4月英国自然出版集团(NPG)发布的《自然指数2016》( 2016 Nature Index )中,北京大学以302.37分(1,120篇论文)在全球大学中排第11位,较上一年排名提高1位,2017年更是上升为全球大学第9位。
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理学部各学科取得众多突破性学术成果,进一步提升了北京大学的国际学术声誉,也为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
物理学院龚旗煌院士团队在飞秒光物理与介观光学研究上屡获突破,使北大光学学科从原来相对薄弱的地位发展成为国内最重要的光学研究基地之一;城市与环境学院方精云院士团队主要从事全球变化生态学、植被生态学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多项研究成果应用于国家需要之中,受到国务院的重视。
信息与工程科学部面向国家、社会需求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在碳基纳米电子器件及集成、超高清视频编码国家标准AVS2、“燕云DaaS”数据共享开放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医学部学科水平稳步提升,高水平科研成果涌现。周德敏团队在病毒疫苗研发领域取得革命性进展,刘忠军团队将3D打印技术引入骨科临床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黄晓军团队在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除此之外,北大积极承担国家科技计划任务。2016年新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直接经费5.6亿元,各类项目总计637项;2016年度理工医科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的重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继续保持竞争优势,获批33个项目,立项数高居全国首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5年来,学校鼓励具有原创性思想的探索性科研仪器研制,推动北京大学原创性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开发工作,共承担6项国家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科研仪器研制和开发项目(单项经费千万以上),为科学研究提供更新颖的手段和工具,为提高我国科学研究原始创新能力作贡献。学校组织优势力量策划牵头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作为共建单位筹建“北京在线同位素分离丰中子束流装置”,积极参与转化医学、模式动物等重大设施的共建。
北京大学以6大公共平台为核心,以数百台共享大型科研仪器为主要载体的校级公共服务体系,有力支撑了全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在交流合作与社会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建设成果。2015年北京大学启动冷冻电镜平台建设,该平台对生物物理、定量生物学、结构分子生物学和分子医学等前沿交叉学科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北京大学高性能计算校级公共平台已正式开放使用,该平台在国内率先采用了常温直接水冷技术解决CPU和内存散热问题,系统性能良好,节能效果显著,LINPACK效率达到92.6%,PUE值达到1.1,居于国内领先水平。
人文社科:保持传统优势,传承优秀文化
近5年来,北京大学人文社会学科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巩固科研体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开展跨学科合作,产生了一大批影响国内外的重要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
学校重视构建人文社科领域科研体系,给予人文社科领域多方面支持,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稳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5年来,学校人文社科纵向项目立项总数保持稳定增长,在各类项目的申报中继续保持了领先的位置。2012至2016年,北大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共新增271项,其中重大项目46项、重点项目4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共新增115项。学校项目经费也获得了较大增长,5年间累计获得科研项目经费达10.51亿元,2016年科研经费为2.29亿元,较2012年增长20%。现北大共有13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余个与其他部委共建的重点研究基地,校内各学科270余个研究机构。
社会科学学部着力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开展立足于中国社会的社会科学研究,培养社会科学研究人才,在QS世界大学法学专业排名中,法学院连续3年位居全球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第一名,代表法治人才培养质量的雇主评价指标已位居世界第七;开展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等大规模、多学科社会跟踪调查项目。
经济与管理学部稳居国内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前沿水平,部分学科领域占据优势地位和全球领先地位,发表了大量享有国际声誉的理论研究,同时积极参与有关国家重要政策和决策项目的课题,为国家重大战略的制定和执行出谋划策。
人文学部继续保持学科传统优势,产生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成果。在2012年、2015年第六届、第七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的评选中,北大共有110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47项、三等奖51项、成果普及奖5项,获奖总数连续5届蝉联全国高校榜首。一等奖获奖作品包括《德国文学史(5卷本)》《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国青铜器综论(上、中、下)》《工业化和制度调整——西欧经济史研究》《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研究——市场化进程与经济增长和结构演进》《中国儒学史(九卷本)》《希腊古代经济史(上下篇)》。在2012年、2014年、2016年3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北大获奖成果共82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4项,获奖总数连续3届蝉联北京市各高校及单位之首。
“推进中国改革发展,实现现代化,需要哲学精神指引,需要历史镜鉴启迪,需要文学力量推动。文史哲研究要关注人们的精神世界,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帮助人们更好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确立不断前进的方向和信心。这是当代学术研究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考察大型国学丛书《儒藏》编撰情况时指出。
北大积极响应习总书记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持续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学校先后启动了《儒藏》编篆与研究工程、北京大学藏秦简、西汉竹书整理与研究、“国外所藏汉籍善本丛刊”工程、《中国儒学史》研究、《新编新注十三经》研究等文化典籍整理与研究工作,意义深远。汤一介、庞朴、孙钦善、安平秋、王博等负责的《儒藏》“精华编”工程于2003年启动,由季羡林先生担任总编纂、汤一介先生任项目首席专家,旨在系统深入地研究儒家思想文化,把儒家经典及其在各个时期的注解、历代儒家学者的著述以及体现儒家思想文化的各种文献编纂成一部大文库。汤一介先生2014年在出席《儒藏》“精华编”百册出版仪式时表示:“我们必须继续努力,不编完《儒藏》全本,就代表这个工程没有最后完成。这样一个巨大的工程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只要我活着一天,我就愿为这个工程尽力。”
国际上,北大人文社科领域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如国家发展研究院主办的 China Economic Journal ,由英国Taylor & Francis出版集团下属的 Routledge Journals 面向全球发行,向英文读者介绍有关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度观察和专业分析;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王缉思等出版中英文版专著《中美战略互疑:解析与应对》,获New York Times、VOA、The Washington Post等众多外国媒体的重点报道;吴小红、张弛等在《科学》杂志发表《中国仙人洞遗址两万年陶器》,被列入2012年世界十大考古发现;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等完成的《中华文明史》已被翻译为英文、日文,俄文版、韩文版、塞尔维亚文版、匈牙利文版正在翻译中,向西方全面系统展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在发挥人文社科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北大近5年来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推动跨学科平台建设。学校先后成立“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西方古典学中心”“国际战略研究院”“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等机构。如北京大学西方古典学中心致力于建立中国的西方古典学学科,推动古希腊罗马文明的研究,建设西方古典学教学与人才培养体系,组织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并吸纳了来自北京大学人文社科不同院系研究古典学的相关学者。
北大人文社科类智库的建设同样取得了优秀成绩。如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15年被纳入25个国家首批高端智库试点之一;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全球智库报告2016》中位列亚洲高校智库排名第1、全球高校智库排名第11、全球智库总排名第79。
近5年,北京大学充分利用各类智库研究机构,从学术视角思考和解决国家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做出了一些具有扎实学术根基、翔实经验基础的研究成果。“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与研究”(CHARLS)、《〈清实录〉经济史资料》整理与出版工作、国家发改委重大课题项目“低碳发展与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课题研究等项目为国家重大战略的制定和执行出谋划策。
如今,北京大学5年深耕硕果累累,走向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也在不断拓宽、不断延伸。(文/肖凯 高乔 胡平 施林彤)
专题链接: 砥砺奋进看北大
编辑: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