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躁动的“初二现象”,您的孩子也有吗?

13.01.2016  16:43

  

  孩子升入中学之后,很多家长对他们的管教也应该日渐省心。但也有很多家长可能会遭遇孩子的“初二现象”,不仅不省心,反而更闹心。

  “初二是一个相对特殊的时期。一方面,此阶段学生没有初一时对中学生活的新奇与陌生,也暂时没有初三所面临的毕业升学压力,表面上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学习时期;另一方面,初二又是一个产生剧烈变化的阶段,是初中生思维和品德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初中生往往有一些异于其他阶段的行为表现,在教育学界被称为‘初二现象’。

  日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的《初中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给出了这样的定义。

  为什么在初二很多学生出现“身心聚变”?这对学生学习成长有哪些关键影响?家长和学校又该如何应对呢?

   身心变化 初二学生困惑不安

  初中生正值“身心聚变”关键时期,尤其初二学生更为明显。

  “‘初二’是青少年性发育最为集中的年龄阶段,”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介绍,“女孩平均在12.54岁来月经,男孩平均在13.85岁出现遗精现象,这些生理方面重大变化也给孩子们心理方面带来巨大影响。困惑困扰、躁动不安等都在这一时期表现得非常强烈。

  初一年级,学生刚升入中学,还不够熟悉环境,还没能适应变化,因此在行为表现还有所畏惧、有所收敛。

  步入初二之后,学生对于中学生活、校园环境日渐熟悉,同时又面对更多的诱惑和困扰,很容易管不住自己。“半成熟、半幼稚,同时又有很多冒险、冲动的想法和行为,这是初二学生的一些阶段性特征,”孙云晓指出。

  “青春期的表现、与同学父母交往的改变……初二阶段,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确实都有比较大的变化。”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教务主任主任李莺介绍。初二现象产生的原因,除了学生生理、心理等内在因素之外,还有一些外部因素影响。“初二开始,增加了物理课程,其他学科课程难度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些都对孩子学习成长带来一些影响,甚至出现两极分化”。

   成人感强烈 初二学生追求独立性

  “我们将初二现象的主要特征概括为‘青春躁动’、‘全面叛逆’、‘两极分化’”, 陈经纶中学分校常务副校长徐首美总结道。

  学生在青春期的一些特点和改变在初二阶段集中出现,可以称之为“青春躁动”。而“全面叛逆”则是指初二学生对于自主性、独立性更强烈的追求,甚至出现对于家长或老师管教的抗拒、叛逆。

  “声音、生理器官等一系列变化,让很多孩子明显感觉自己长大了”,孙云晓认为,这一阶段的孩子,成人感很强烈,开始追求成人感,模仿成人的一些行为。“追求独立、尝试冒险都是他们追求成人感的表现。”孙云晓指出。

  “成人感”的强烈,也让孩子更有主见,并坚信自己的主意,开始盲目追求自由平等,与父母对抗,不服从教导。情感偏激、情绪波动,易受外界影响、仅凭感情行事;不按时回家、不按时睡觉甚至夜不归宿、离家出走;叛逆、早恋等一系列行为陆续出现,让很多家长头疼不已。

  “孩子出现这些叛逆行为,家长和老师是包容而不是与孩子针锋相对。”孙云晓介绍。家长不应该将孩子的各种叛逆行为完全视作糟糕的事情,明智的父母可以从孩子的叛逆表现中看到合理的一面。

  孩子在不断成长、日渐独立,孩子自己的路需要用他们自己的眼光去判断,需要他们自己去尝试、去体验,哪怕付出代价也要自己亲身经历。这是其中合理的部分,家长和老师需要给予他们更多聆听、更多独立空间和明智的建议。

 

      对初二学生应勤鼓励、多聆听

      学生成长不会变成家长烦恼

 

  初二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初二现象”可能伴随着让很多家长苦不堪言的烦恼,但也应看到这一时期学生主动尝试、追求独立等特点。

   发现优点

  适当鼓励很重要

  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教务主任李莺将初二学生可能出现的令家长苦恼不已的一系列言行称为“初二综合征”。“‘征’是症状的集合,所以用‘综合征’更为恰当。”李莺强调。而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应对初二综合征的“药方”则是学校的文化基因。

  学校文化基因包括精神文化基因、物质文化基因、制度文化基因。其中关键的精神文化基因首先强调的便是老师与家长共同关注、尊重学生,关注他们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困惑和烦恼。

  “我们更注重聆听的教导方式,孩子有什么问题应该及时跟你说。”李莺介绍。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老师要学会“说话”,如何更好地与这些学生沟通交流。另外,李莺也要求自己和其他老师提前来到教室,创造更多与学生沟通的机会。

  “聆听”之外,还有“发现”。初二学生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他们身上肯定也有独特优点。家长和老师要做的也是放大学生的优点,让他们更自信。

  有一次,李莺上初二年级的生物课,第一节课上就看到有位学生在上课时睡觉。课堂之上李莺并没有理会。下课之后,李莺将该学生叫到办公室,询问为什么上课睡觉。“老师,我是什么课都不听,不是针对您的生物课”,学生回答的理直气壮。“其实生物课挺有意思的”,“我见过你打篮球,打的很不错”,李莺当时并没有发火,而是跟这位男生聊起了天。而那次聊天的最终结果是那位男生主动保证,以后的生物课绝不睡觉。后来这位男生在她和其他老师的鼓励下练习朗诵,顺利考入大学学习编导专业,现在已经找到不错的工作。

   以柔克刚

  沟通方式需要技巧

  “这一阶段的孩子特别敏感,在与家长、老师的沟通中,他们首先关注的是家长和老师有没有尊重他们、有没有理解他们,”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指出。孩子在10岁之前,他们在心理上对父母还比较崇拜,这一阶段也是习惯养成的重要年龄阶段。而10岁到20岁则是他们“轻视”父母的年龄阶段,他们成人感强烈,父母权威性下降,很容易出现对抗和叛逆的现象。“因此,对于10岁之前的孩子应该严格管教,而对于10岁之后的孩子,最重要的教育原则应该是理解和尊重”,孙云晓强调。

  “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真得应该‘以柔克刚’”,李莺介绍。曾有一位初二男生向李莺倾诉有女生喜欢他。她首先肯定了这位男生的魅力,“有女生喜欢你,应该是因为你篮球打的很好”;接着又给这位男生正确地引导,“别在这件事情上付出太多精力,耽误学习,你的世界很广阔,不应该过早成为两个人的世界”。“对他的肯定会令他很高兴,也更能够听从你的建议和指导”,李莺总结道。

  “孩子就是家长的影子,有些家长脾气暴躁,而这种方式教导孩子,孩子的反应也会特别激烈”,李莺指出。初二阶段的学生有着自己的特点,面对这些学生家长该如何提高自己的教育、沟通水平就显得十分关键。

  围绕这一问题,陈经纶中学分校邀请心理专家,为学生家长开设了专门课程。每学期一到两次,针对初二学生的心理、性格特点,给学生家长专业的讲解,让他们学习了解该如何与初二学生正确地交流相处。

  关注家长之外,学校又针对初二学生,专门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个别学生有针对性地心理辅导:每周一次,外聘心理专家走进学校,为个别学生做专门的心理辅导和咨询。

  而针对初二年级所有学生,学校还开设了年级整体的心理课程。针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每学期开设6-8次专题心理课程,例如有关早恋问题的“青苹果”课程。“年级整体心理课程是学校心理老师负责,但会聘请心理学专家团队给予指导”,徐首美介绍。

 

      陈玉达  供图/TAKEFOTO  

   (原标题:“初二现象”,您遇到了吗?)


  郑重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京报网网:XXX(署名)”,除与京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5202099联系;本网刊登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